分享更多
字体:

莞惠汕增长分化 东莞模式谋求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04:4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升 陈静

   东莞一季度两项重要指标在广东2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一。5月1日,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发布的数据显示,东莞一季度GDP仅增长1.3%,在广东垫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6%,为全省唯一负增长城市。

   与东莞相邻的惠州、汕尾两市,却在大步上升。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惠州、汕尾实现生产总值虽然分别只有477.21亿元、133.80亿元,但却以11.7%、10.3% 的增速,位列广东21地市经济增长前两名。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东莞、惠州和汕尾3个城市处于不同发展梯度,东莞已初步完成工业化,必须转型升级走高端制造业路线,而惠州和汕尾则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优势,思考如何进行产业定位,以避免东莞模式的重复。

   莞惠汕增长分化

   对于东莞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各方早有心理预期。

   数据公布前,东莞市统计局副局长张永艳曾表示,希望外界多给予东莞一些理解,不要过于偏重GDP等数据,避免给地方政府造成压力,让政府有更多时间调整产业结构,用时间换效益。

   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任新合也曾表示,今年一季度东莞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一些数据指标明显下滑,“政府再不出手,情况会更差”。

   分产业看,东莞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77.46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32.67亿元,增长2.6%。

   东莞台商企业协会顾问袁明仁为东莞台资企业做了十多年的市场环境研究,熟悉东莞企业的他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是出口越多,亏得越多,一些企业对国外的订单都持着保守的态度。

   林江将这种情况总结为 “三驾马车”相互拖累的怪圈。从去年10月份以来,国外市场的持续恶化,出口疲软,导致企业关门裁员;工人失业,继而东莞流动人口下降,这样就限制了消费;内需不旺,反过来又加重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忧虑,减少投资。

   出口、消费、投资的相互影响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东莞“中国制造”领跑者的角色,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正逐步削弱,后来者惠州、汕尾则在大踏步追赶。

   数据显示,汕尾一季度工业增加值25.93亿元,同比增幅27.4%。惠州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5亿元,增长16.6%。

   汕尾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林献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汕尾经济增长主要靠近年落地的大型工业拉动,外贸出口高于广东平均水平。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奕威则表示,2010年以来,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五大基地”进入丰产期,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不同梯度的转型探索

   彭澎对本报记者表示,东莞经济结构对出口依赖太高,外贸困境面前,东莞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如果转型不痛不痒,将会被其他城市所赶超。

   东莞的境遇,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10.80亿元,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0.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在近年来颇为罕见。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如果东莞这一轮能走出困境,那就能反映出广东在面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下能够恢复甚至崛起。

   不过,高增长的惠州和汕尾也并非无忧。彭澎称,“惠州和汕尾总体上是在重复东莞的模式。”

   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胡建斌在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时表示:“从惠州石化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工业经济恐面临下滑隐忧。”

   东莞市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惠州土地丰富,在经济社会试验上有比较超前的意识;汕尾作为深圳辐射粤东的腹地,发展前景也较好。因此,要充分的思考如何进行产业定位,避免东莞模式的重复,“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

   林江认为,惠州和汕尾相对东莞GDP基数较小,有“从容”的增长空间,并不急于马上要落实大项目,只需要把现有的项目夯实,慢工细活地发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