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外资突围交强险仍欠"火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07: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外资突围交强险仍欠"火候"

  外资财险在合规、理赔服务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是,在业务拓展阶段,这些优势无法体现

  费亮(化名)在一家大型财产险公司车险部工作十数年,刚跳槽去了一家中小财产险公司担任高管。他告诉记者,这几天,已经接到几家猎头公司的电话,询问是否有兴趣去外资财产险公司就职。谈话间,费亮又接到一家猎头公司的电话。

  外资财险开始为进入交强险市场厉兵秣马。从5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生效,我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现得十分冷静。在他看来:“交强险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看似一个‘香饽饽’,但是,外资要通过它真正实现车险盈利,还需迈过几道门槛。”

  缺网点,业界冷静看开放

  “如要做大做强车险业务,网点、人员的配置及后台系统的建设需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网点建设,要大规模铺开,外资还要假以时日。”庹国柱分析说。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未承诺允许外资公司经营强制保险业务,外资公司一直被挡在交强险业务的门外,商业车险市场的拓展因此举步维艰。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为52亿元,仅占全部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1.1%。

  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1家,只有少数几家经营商业车险业务。外资保险公司排名前三的美亚保险、利宝保险和东京海上保险,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2%、0.1%和0.1%。交强险的“政策瓶颈”直接影响了外资财险公司的发展规模。

  “要扭转这样的市场格局并非一朝一夕。”一位资深财产险从业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短期内,外资财险即使进入交强险市场,也不会对保费规模、市场格局产生太大影响。外资财险在合规、理赔服务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是,在业务拓展阶段,这些优势无法体现。”

  其实,除了业务网点制约市场开拓外,外资与本地的修理厂、医院等第三方机构之间缺少联系,对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一旦涉及人身伤害,处理起来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缺人才,中资坦然迎挑战

  对于交强险“开闸”,中资公司大多表现得“无所谓”。一家中小财产险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短期内,外资无法对中资构成威胁,市场份额和市场格局都不会有所改变。”该负责人坦言,中资财险可能会流失一部分外资企业的车险业务,但这部分业务占比并不大。

  “从成本上来说,前期的人力培训、资金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费亮告诉记者,“中国市场不比其他国家,竞争非常惨烈。如果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外资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目前,外资在费率和条款上显然不会有什么‘特殊待遇’。”

  相比与外资财险的竞争,中资财险更加关心车险盈利能力提升的问题。根据保监会数据,2010年33家财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经营亏损高达72亿元。费亮向记者透露,“去年、前年,中资财险的车险盈利能力的确有所好转,但是今年以来,盈利压力增加,车险费率已经明显上调。”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车险业务亏损很多,是否可以通过开放交强险把外资‘拖下水’?如果开放后外资也不敢做,只能说明国内车险市场‘生态环境’恶化。”郝演苏认为,中国对汽车保险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车险市场开放,中资保险公司也可以学习外资的技术与经验。

  缺数据,外资谨慎谈入市

  “要在国内经营车险业务,仍需一定的经验与数据支持。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只有不到一半经营商业车险业务,其他外资财险公司缺乏相应经验,并不易‘上手’。”庹国柱进一步分析到。

  缺少经验数据显然成了外资财险开展交强险市场的“硬伤”。不过,外资财险在谈及“入市”问题时,表现得异常谨慎。

  Chartis保险集团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羡(Christopher Townsend)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不会马上制定成型的战略以及市场份额的目标,目前主要是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消费者调研,希望将美亚保险在全球引以为豪的驾驶员安全教育道路安全培训等特色服务引入中国市场。”

  “我们已经为进入市场做好准备,包括IT系统建设、后台服务管理、人员培训等。目前,对外资开放交强险的规则细节尚未公布,我们仍处于观望阶段。”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聂培德同样非常冷静。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