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资本账户开放是否迎来战略机遇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3:02 来源: 金融时报

  赵洋

  资本账户开放,是近期广受关注且观点交锋不断的话题。原因在于,兹事体大,乃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交锋的关键,在于改革的顺序。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当前的金融改革应“先内而外”,即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为了避免受到冲击,像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应该加强资本管制而不是相反。在资本管制的保护下,加速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另一种观点则提出,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的关系。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应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应该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显然,在改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有争论实在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两种观点各有理论与实践支撑,在引起广泛共鸣的同时,亦可收“兼听则明”之效。窃以为,有时候机遇千载难逢。历史也一再表明,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对于资本账户开放而言,当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已经临近,牢牢把握当是上佳选择。

  什么是战略机遇期?《人民日报》曾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回答:战略机遇期不是那种靠坐等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用持续的奋斗和变革,赢来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间因素的叠加。从大的环境看,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现在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全局判断;对于金融改革的核心之一——资本账户开放,国际金融形势与国内改革开放发展的叠加,带来的同样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资本账户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遭受重创,从美国到欧洲,债务危机依然持续不断,至今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致使这些国家经济下滑,财政困难。总体资金短缺、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外围环境的这些变化,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国内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这从客观上要求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此时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产能转移,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便利;另一方面,从居民投资角度看,我国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居民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可以逐步引导居民海外投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能够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在国际金融秩序亟待重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逐步迈向国际化已成市场共识。此时,开放资本账户,拓宽人民币流入、流出渠道,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及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促进香港离岸市场建设,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可以说,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金融业,正迎来上述多项因素叠加的有利发展期。正是基于这些判断,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面临重要机遇期,既不能错失这一机遇,也不能回避国内改革压力。惟有开放和改革并行不悖,才能对内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提高市场效率,对外逐步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回望近些年,我国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路上,已经走得很快很稳。境外直接投资方面,外汇管理环节已无前置性审核,基本实现了可兑换;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也明显提高,已经推出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初步构建了证券投资项下资金双向流动机制等。

  战略机遇期,也必然是改革攻坚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这是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同样适用。从相关政策看,“十二五”规划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提法是“逐步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表述是“稳步推进”,这与当前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秉持的“循序渐进”原则完全一致,是“稳中求进”的具体体现。

  对于开放的具体步骤,业内专家表示,考虑到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开放的速度和程度应与我国国内发展和改革的程度相适应,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应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