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推动美对华技术出口的前提是增加互利共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5: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四轮中美S&ED上表示,美方已承诺不久将采取行动,放松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限制。鉴于美方允诺充斥着“不久”等非确定性用词,加之近日中国被美国再度列入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观察名单,此次中美能否在技术贸易上打破僵局尚待观察。

   诚然,近年来中国在中美谈判上呼吁美国放松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也旨在期待借助国际技术外溢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然而,目前中国与欧美就技术出口管制领域的博弈,不仅尚未勾勒出聚焦点式博弈框架,以有效消除双方顾虑;而且目前中国传统技术引进的比较优势已越发不明显,这使得欧美即便放松技术出口管制,中国要有效引进技术也面临现实困惑。

   具体而言,当前中美首先在技术贸易博弈的聚焦点并不尽一致,如中方认为美放松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将可缓解中美贸易失衡,而美国则更强调贸易程序和环境之规范。这种双方谈判聚焦点存在偏差,使中国的聚焦诉求更像是企业间的商务谈判,而美方更看重中方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程序规范和现实绩效等。

   同时,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闭式循环,而最终需求长期不彰,使美方担心实质性放松技术出口不仅会增强中国对美顺差,无益于有效缓解双边贸易失衡,而且会导致美国国内工作机会流失,从而与奥巴马的制造业振兴和出口战略相悖。因此,美国期待中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下,进口美国高技术含量商品而非高技术本身;而中国则更谋求的是进口高技术本身。

   当前,中国传统的廉价竞争优势已日渐式微。其一,人口老龄化下中国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使中国储蓄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力资本上升;其二,中国要素资源对外依存度日益趋高,以及一些国企寡头垄断,使中国要素资源价格今后将不仅接近国际均值,而且还面临较高的垄断租金;其三,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巨额的财政刺激投资,导致大量低效和无效投资对有限储蓄资源的耗损,而致使通胀长期化。这些新情况既反映中国今后将无法维系储蓄出口(贸易顺差)模式,又意味着今后中国运营成本的上升,将使其投资边际回报率越发接近国际均衡水平,丧失以往的边际溢价,甚至可能会在部分领域出现边际负收益隐患。

   殊不知,鉴于国内制度等因素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显著低于欧美同行,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等对跨国公司技术出口收益的折损等,这使得一旦中国投资边际收益接近于边际成本,欧美放松技术管制不会有效拓展中国技术引进空间。当前欧美制造资本回流等,反映中国借助国际技术外溢助推经济转型,可能是一厢情愿的。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主流认为技术进口,能使中国与欧美在经济上产生趋同效应。然而,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遭到强有力质疑。其原因在于,国际技术外溢虽具有双赢效果,但其最大受益者是技术转让国,而技术受让国由于把大量储蓄资源配置到制造环节,变成沉淀资本,且受让的技术在经济上呈报酬回报递减魔咒,使之很难在干中学中获得技术突破;相反技术转让国则通过产业转移,使其资产配置轻量而灵活,而容易获得技术领先,并拉开与他国的技术差距。

   鉴于此,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改革创新体系,深化市场制度改革,激发中国内生性创新动力。这不仅有助于使中美技术贸易博弈聚焦点更为集中,更有助于增加互利共识,消除欧美疑虑;而且还将内生性创新动力的激活,最终使中国走出技术重复引进的对外过度依存,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