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亚洲经济增长谨慎乐观 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6 07:2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全球经济受西方经济拖累前景扑朔迷离的形势下,亚洲经济能否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步伐,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重点。2日—5日,亚洲开发银行第四十五届年会系列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与会各国央行、财政部负责人和专家普遍认为,在欧债风险延续和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亚洲经济内生动力仍较为强劲,中国经济受内需拉动表现出色,未来亚洲经济增长仍比较乐观。但是,亚洲经济体必须着力于增长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亚行行长黑田东彦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各国政府代表认为,包容性增长、绿色增长是本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亚洲还需要重视以知识为主导的增长。亚行副行长赵晓宇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亚洲最应关注的问题是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如何达到可持续的、稳定的增长,有效地规避外力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最大风险是欧债的影响

  根据亚行在会前发布的《2012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亚洲新兴经济体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9%。而随着全球消费复苏,到2013年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3%。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在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欧洲经济比当时预期的要差一些,但没有很大差别,亚行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没有改变。

  亚行在会议期间发布的《亚洲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转型》报告称,亚洲短期内面临的挑战是,欧元区债务问题一旦演变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需要抑制来自金融和贸易两个渠道的风险。

  亚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最大的风险来自欧债危机。欧元区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亚洲的外需会因此有所减少。他认为,欧元区的财政紧缩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亚洲经济,但目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另外,欧洲金融机构目前未明显从亚洲抽走资本。但本报记者从东盟中日韩“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了解到的情况表明,欧洲银行仍有可能在近期减少对亚洲的借贷。

  亚洲区域内贸易有所增加

  庄巨忠表示,中国和亚洲经济的增长来源近几年对发达国家的外需依赖有所下降,而区域内贸易有所增加。以出口情况为例,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国家2008年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37.7%,2011年达到了40%。东盟国家2008年区域内出口份额为49.4%,2011年达到了53.1%。

  亚洲区域不同经济体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同。庄巨忠说,以中国为例,2011年经济增长来源全部为内需。

  东盟中日韩“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主任魏本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亚洲各国经济总体看好,但仍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需要下大力气解决通胀问题,确保稳定。

  中国积极推动亚洲区域合作

  李昌镛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亚行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因为政府有政策空间来应对增长速度的放缓。

  一些与会的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贸易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旅游份额、区域内金融合作与稳定、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都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做出贡献。庄巨忠列出了一串数据:2011年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份额占总出口额的47.4%,中国57.6%的进口来自亚洲国家;2009年,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1.5%;2011年,中国游客赴境外旅游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其中85%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

  赵晓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在诸多区域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APEC、“10+3”、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他还表示,中国在知识共享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都渴望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以便运用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亚行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速为7%,产业更新、环境资源等长期发展问题如能得到妥善解决,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将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市场汇率计算,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加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的经济增长仍为亚洲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本报马尼拉5月5日电)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