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须对教育界丑闻大惊小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7 01:4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教育界再爆丑闻。在湖南,当地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评审专家被指索贿,而参评教师们则是排队送钱。最新消息称,湖南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的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已被取消,“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教师为评职称排队送钱,这幕情景令人心生沉重。时下中国社会腐败形势无疑严峻,但是当为人师表的教师丝毫不顾师道尊严,为点个人小利益四处折腰——这绝不是几个教师的悲哀,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哀。

  就事论事,发生于湖南教育界的这一丑闻,乃是评审专家将手中的权力异化为寻租工具,要挟期待职称晋级的教师们。要挟二字,多少显出些许索贿的意味。或者说,这根本就是评审专家与普通教师们的一次合谋,大家均深深认同潜规则的效力,合演了一出令世人慨叹的剧目。单就此事而言,有关方面自然必须追查下去。违纪的,要受到纪律处分;违法的,则要得到法律的严惩。

  其实,湖南教育系统的这一丑闻并非孤例。放眼望去,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界各类丑闻迭出,腐败案件多发。尤其是在招生、校园建设,以及教材等方面,腐败案例更是不少。央视曾报道国内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尽管这几年里体制内外一直在讨论教育改革的未来,但教育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还是让人们担心不已。

  或许有人会说,腐败现象是整个社会的毒瘤,可谓层出不穷,又何必对一起教育界的丑闻大惊小怪?这个观点不妥。理由在于,其一,教育领域不同于一般行业,这是个育人的地方——育人者堕落如此,又岂能培养出完整人格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学生?其二,教育界的权力寻租乃是整个社会寻租行为泛滥的缩影,具有标本意义,直接为社会的健康状况亮出红灯。另外,这样的现实与教育改革的踟蹰不前也紧密相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长远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的堕落,警戒意味是明显的。职称评审中的腐败,固然为人不耻,招生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又好到哪里去呢?教育界的问题,比之医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貌似德高望重的师长,沉沦于学术的江湖里;一些名头很响的大学,却走进金钱与改革的恶性循环中。

  又如某些商学院,已经见不到半点学院的味道。不少教授眼里,只见名利,唯独没了师道尊严与大学精神。这样的商学院,索性可以挂牌为“企业管理培训公司”了。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当下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却频出问题。这样的教育生态,又如何不让人对未来揪心?

  应该承认,当前教育界权力寻租问题的频繁出现,脱离不了整个社会腐败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之前人们一般认为交通、土地、海关等领域为腐败高发地,如今科研、卫生、教育等部门也成“重灾区”,这其中实在有“骨牌效应”存在。或者说,腐败这种毒瘤具有传染性。若现行教育体制难改,行政治校的现实得不到彻底的改革,则真正的教育精神的兴起,注定是难上加难之事。教育界权力的滥用,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当然,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是个系统性的命题,不独教育领域。这个命题困扰着中国社会,改革还处于行与难行之间。如今,教育领域丑闻的一再曝光,也是在警告,若顽疾不抓紧治,迟早会导致病情恶化。

  另外,教育体制改革仍然未见明显成效,这条路现在看起来走得是如此艰难。方向性的“教改”路线图似乎已经确定,但行动上仍旧是举步蹒跚。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高校的去行政化、高考制度的改革等疑难问题,依然让人看不到有多少可以解决的迹象。中国教育,徘徊在理想与现实、利益固化与改革无力的种种矛盾中。今天的教育改革,仍难以穿越厚厚的教育“体制迷墙”。概言之,一起职称评审的丑闻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教育界的众生态。透过这起丑闻,背后的问题是如此沉重。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微资讯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