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样本:苏州特殊监管区破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4: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王海平 陈银建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向本报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3月,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8%。
江苏外贸总量全国第二,素有外向型经济风向标之称的苏州外贸占据了江苏进出口60%以上份额,其中本地加工贸易又占比苏州进出口超70%。
江苏第一季度进出口数据颇为惨淡,进口增幅更是同比为负。特别是,近几年来不断扩大占比的苏中苏南外贸总量,却在第一季度全省盘子中仅有一个零头。
面对本轮经济增速的放缓,与以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并未像金融危机下那样不断出台刺激性经济增长的政策,而是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自身战略调整和布局的优化上。
“目前正是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既然要优化,就要放弃眼前的部分成长。
终结快速增长
2012年1季度苏州工业园区外贸进出口179.8亿美元,同比下降2.8%,比同期苏州市进出口降幅深2.3个百分点;进口87.1亿美元,下降7.4%,比同期苏州市进口降幅深3.1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市场看,其下降趋势明显:欧盟和香港出口16.9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下降3.5%和19.6%;自韩国、台湾和东盟进口23.9亿美元、16.4亿美元和13.7亿美元,分别下降22.8%、8.7%和1.6%。
数据显示,低迷的国外市场使得外资企业第一季度进出口158.1亿美元,下降3.7%,这占同期园区进出口总值的87.9%。不过园区私营企业进出口逆市而扬,实现进出口12.5亿美元,增长35.7%,占同期园区进出口总值的6.9%,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
一季度的数据还显示,园区出口集成电路和液晶面板为23.7亿美元和13.1亿美元,分别下降13.6%和30.9%,不仅如此,两者作为园区的主要出口商品,在价格上亦大幅度缩水。
受国际市场萎靡的影响,全球电视液晶面板的价格至今已连续18个月下滑,目前价格下跌40%左右。与此同时,全球集成电路行业无论在主流产品市场还是代工市场,因竞争激烈且多数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产品价格下降更为迅速。
分析人士向本报指出,企业较低的议价能力,导致出口订单价格上调远远跟不上成本上升,部分企业面临接单即亏损的状况。事实上,园区大量企业都是从事加工贸易的IT企业,其竞争模式以简单组装的低价竞争为主,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本报获悉,当前苏州笔记本代工企业的利润下降较快,部分贴牌生产的代工企业只能赚取0.7美元/台的加工费。
海关人士向本报表示,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园区加工贸易增长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有所削弱,部分订单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重庆、成都等地正全力打造笔记本全产业链,合肥也在谋划建造千万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假以时日,这些无疑都会对苏州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产生强烈冲击。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副关长朱春霞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园区外贸规模呈现总体缩减的趋势,这意味着以进口为主扩展产能时代的终结,同时加工贸易需求不振将后续造成进出口规模相应缩减。
“园区外贸的快速增长期将告一段落,保持进出口稳定将成为未来平衡外贸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园区海关关长顾勤指出。
特殊监管区破冰
2011年8月,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带队到苏州等地调研一个星期,创下了历任署长调研时间最长的记录。
就地方主动提出的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想,于广洲虽然没有第一时间表态,但从本报记者此行所访的情况下,这一工作已在悄然进行,成为了苏州加工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报获悉,按照苏州地方设想,把沿长江的几个加工区统成一个苏州保税港区,把苏州市区的几个出口加工区统一整合成综合保税区,“前者在口岸后者在内陆,功能相似,而且是功能政策比较全的一个特殊区域。”
事实上,早期的出口加工区就是百分之百的出口,来料和成品两头在外,而如今逐步向内外市场结合转变,将国内外资源、国外内市场都用起来,带动国内企业和国内的资源纳入到加工贸易的生产链中。
将制造业往海关特殊区域内引,从苏州地区的发展效果来看,区域内的产出值非常高,取得了价高的收益,实现了在很小的一个区域内能够有很高的产出。而加工贸易企业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后,更便于管理和监管。
引导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集中,使得原来的简单加工生产,变成延长整个的价值链,转向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检测、展示、配送、贸易等整个较为完备的生产链。而研发、设计、维修、检测等环节,对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的要求相对比较低,也能够产生比较高的附加值。
目前,海关总署已要求南京海关就特殊监管区区内和区外的差别化发展进行专题的课题调研,拿出适合苏南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思路。
“总的来说,区内外各有优势,但未来总体上会集中起来”,朱春霞向本报记者表示,比如区内成品和区外来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会逐步统一。
本报获悉,作为加工贸易转型的试点突破内容之一,2011年底的中新合作理事会上,赋予园区的一个政策是可以“全球维修”,这就突破了过去只能维修企业自己生产和出口的产品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