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资行海外拓展阻力仍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9 04: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付碧莲

  近期,关于“美联储将积极考虑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子公司多数股权的申请,以及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的申请”的消息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欧美市场发展总是受阻颇多,但是随着实体企业不断地‘走出去’,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业务经营必须有所突破。”上海师范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美处处设卡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表示,中方希望上述申请能够很快得到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也相信会很快变成现实。其实,工行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子公司股权事宜早在2011年1月就早已签署合同。而中国银监会也很快在2011年3月批准该收购申请,只是美国方面的审批程序一直拖延至今,尚未有任何明确的答复。

  由于工行对东亚美国子公司的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因此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当初就有不少市场人士指出,该交易最终很可能卡在监管层的审批环节。前车可鉴,2008年民生银行就曾申请收购美国当地的联合商业银行,但最后遭到了美国监管当局的否决。就连工行当年在纽约开设一家分行,也是经过了整整两年的申请,且最后拿到的牌照不包括零售业务。

  “其实,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股权交易,中资金融机构在欧美市场遇到的难度更甚。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金融股权交易愈发频繁的环境中往往缺少中资金融机构的身影。”孙茂辉指出,“欧美监管机构之所以处处设卡,最大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中资银行的国资背景。但是,这是工行、中行等银行的根本属性,更多时候只能寄望于双方政府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中资行应有作为

  近几年来,相较于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发展速度,中资银行在欧美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用“迟滞”两字来形容。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一直发展良好、利润丰厚,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净利润的增长令不少银行缺少创新及朝海外市场拓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海外遭遇的阻力的确更甚于其他国家。其中,不仅仅是当地市场的监管层面及政府层面的阻力,还有很多来自当地企业和民众的排斥力量。”不过,上述人士表示,“当前已经到了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加大海外市场拓展的阶段了。”

  孙茂辉同样认为中资银行必须着力打破海外拓展所面临的“坚冰”,“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服务的同步甚至需要金融机构打前站。而目前,大量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靠花旗、汇丰等跨国金融机构。这样的现象必须有所改变。”

  “另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为汇丰、渣打等跨国银行集团提供了大量的业务空间与机会,相较中资银行则反而落后一步。因此,中资银行必须有所作为。”孙茂辉表示。昨日,有境外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其他五家大型银行将出席一个论坛,就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显然,这些大型跨国银行的参与凸显出它们希望在快速发展的人民币交易和结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