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基金A股收益远低Q FII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07: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价值投资挂嘴边 实际操作炒题材
10年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 FII)盈利1443亿元,身家翻了一倍有余;本土基金却收益微薄,跑输定存。
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本土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实际运作中显得那么急功近利,热衷炒题材,玩重组概念。
操作
重仓ST股票赌“重组”
“投资过的基金,几乎每家都会说他们做的是‘价值投资’,但是赌重组、玩概念的是他们,做‘老鼠仓’的是他们,输业绩和亏钱却是我们,还叮嘱我们要坚持长期投资。”最早一批加入基金投资的徐女士的愤怒与无奈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价值投资,最常被国内基金挂在嘴边,但在真实的资本市场里,却被“急功近利”的经理们抛诸脑后。
过去一年,国泰、农银汇理、信达澳银、新华等基金对ST股的偏好有增无减;过去五年,华夏、嘉实、汇添富、上投摩根、申万菱信等也屡屡重仓各类ST股票。
从2011年年报披露的基金全部持股明细来看,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有116只基金持有ST类股票,持股总市值则达到了28.96亿元。这其中,有27只基金持有*S T领先,17只基金持有*S T天成,16只基金持有*ST中基……更有申万菱信、光大保德信、上投摩根、汇添富、国海富兰克林、宝盈基金这些公司旗下基金重仓持有ST个股。
查看*ST领先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包含了汇添富、银华、富国、华夏、建信等5家基金公司的8只基金产品及一只社保基金。具体来看,截至目前汇添富旗下有3只产品累计持有*ST领先,784.3万股,合计持有流通股11.33%,包括第一大流通股汇添富价值精选、第六大流通股股东汇添富均衡增长、第七大流通股股东汇添富社会责任,后两只基金在一季度还有不同程度的增持。
该公司能够吸引众基金与其“借壳重组”概念不无联系。《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领先科技早在2010年推出重组方案,拟变身为天然气运营商;然而有一段时间,方案却一直卡在“补正材料”环节。随着今年3月初实际控制人李建新与其他股东一道将吉林中讯100%的股权转让给新能国际,此举为新能国际控股的中油金鸿借壳扫清了障碍,领先科技重组再度提上日程。
“基金买入ST股票,一般都是冲着其重组预期去的。”一位券商基金研究人员指出。
谈及与基金一贯倡导的价值投资所出现的“背离”,“现在各种概念、事件炒作在A股依旧盛行,如稀土、金改、明胶等,再加上本身基金业绩排名压力也大,不少基金便也豪赌ST股票以期博取超额收益,即便是面临偏高的风险。”他表示,“事实上,这类股票本不应该成为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目标。”
根据*ST领先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预计2012年1月至6月,公司将录得净亏损250万至350万元,基本每股亏损0.027元-0.038元。
不仅是*ST领先,广钢股份在今年2月份因为连续两年亏损,更名为*ST广钢,正式迈入ST行列。除了其第三大股东万联证券,还有第四大流通股股东广发聚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而此前2011年年报时,光大保德信动态优选也重仓持有。紧接着的4月,*ST广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得中国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广州广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日股份将成功实现“借壳上市”,A股市场即将新添一只电梯股。
旗号
“价值投资”挂嘴边
同样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Q FII收益翻倍,国内基金零星收益;同样的“价值投资”,Q FII常付诸行动,国内基金则仅挂在嘴边。
从Q FII运作实践看,其投资A股惊人的收益率,靠的不是炒作题材股,其持有最多的是资产规模大、成长性高、估值合理、市场流动性好的蓝筹股。
“在资本市场跌打滚爬几十年的Q FII们有一套自己成熟的投资理念,更看重长期看好的安全边际高、估值低的公司。在A股这样一个波动大的市场,Q FII们也喜欢高抛低吸。”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从美国公募基金的运行情况来看,基本上与标普500高度重合,像创业板这种高风险、波动大的小股票,主要是非公募在进行投资。但是,为了追逐短期业绩排名,国内的基金则热衷于针对创业板等中小股票的激进投资。投机成功,基金经理将获得更多的利益;激进投资失败,由于基金公司和基金份额持有者之间的利益脱钩,损失最终都是由基民来买单。
一轮又一轮,对于概念题材的炒作,机构们从未停歇。从早期的网络股,到资源股、再到涉及国家战略区域规划及产业的相关概念股。去年,概念炒作更为频繁,像石墨烯、高送转、稀土矿产、生物医药等轮番登场。进入到2012年,4月份以来,几十只围绕着“金改”题材的个股都出现了一轮“兴奋”。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公募基金资产配置同市场的长期背离是十分罕见的。”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这样感叹。以今年一季度的情况为例,从行业来看,A股中表现最好的是采掘与金融板块,但在这两个板块上,公募基金实际上都是低配的。
输赢
十年“微利”不敌“外来户”
强调市场的不景气、感叹投资工具的匮乏,十年间,国内基金忙着扩充规模,投资收益还不及定期存款;而反观同样参与国内市场投资的海外资金,同样的十年,别人却“赚翻天”。
从2002年Q F II开闸至今,Q F II进入中国刚好经历了10年时间,Q FII额度也从最初的40亿美元猛增至现在的800亿美元。这10年间,A股市场涨幅接近于零,而Q FII的收益却惊人。
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已批准158家境外机构Q FII资格,其中129家累计获批投资额度245.5亿美元。截至3月23日,Q FII账户总资产规模2656亿元,其中股票、债券(国债、公司债、可转债)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持股市值合计1979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1.09%。10年来,Q FII净汇入资金1213亿元,累计盈利1443亿元,身家翻了一倍多。考虑到Q FII前5年较低的额度,实际收益更加惊人。
作为首批获得Q 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瑞士银行2003年7月首单共购入宝钢股份等4只A股股票,成为Q FII在A股市场进行的第一单投资。而到2009年末,经过此间的至少三轮的波段操作,瑞士银行收益丰厚。
相比之下,坐拥万亿资金的国内基金却在“自家门前”表现“寒碜”。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测算,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到2011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6.18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其间退出的市值约5.09万亿元(赎回金额+分红,分红按全部转为现金计算),基民的净投入成本为1.09万亿元左右。截至2011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为1.55万亿元,总市值与总成本之差即为基民的总投资利润,约为4587.6亿元。按偏股型基金认购、申购、赎回分别为1.2%、1.5%和0.5%的费率测算,投资者支付了1100亿元(最低认购金额计算)。扣除手续费之后,中国投资者在过去近10年间投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收益仅为3487.60亿元左右。
1998年107亿元,2001年230多亿元,2006年8500多亿元……十多年间,作为A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主体之一,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自最初的107亿元快速膨胀到如今的超过2万亿元;但另一方面,偏股型基金十年累计的收益回报不过5.66%。统计显示,从2001年至2010年,共计10个统计单位,这区间当中有四个统计区间偏股型基金是亏钱的,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其中,2008年巨亏,亏损额高达1.24万亿元。
“公募基金中长期处于总体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无法让几千万普通投资人达到稳定的预期收益,才是大家目前对公募基金不满的根源。”好买执行董事、总经理杨文斌说。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