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历大跃进”是政府激励错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09:3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因一则新闻而起,往往会立即形成同一事件热点的汇聚,非常有趣的是:历经多个波次之后,该新闻事件仍然释放着围观价值。一方面,这是网络时代的显著标志;另一方面,这也是公民时代到来的预演。教育是个老话题,学历更是个热点词汇,加上官员在职读博士,涉及“学历”、职称造假的新闻只会经久不衰,公众的视线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汇交于此。
上月底,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因为“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该院的一名教授大打出手。被打的教授正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这种高校职称评审中的悲哀,自然与教育系统体制内的规则有关。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解释,后来的新闻显然给出了进一步解读。有网友5月4日微博(http://weibo.com)爆料称: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评委之一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宾馆开房收钱。湖南省教育厅的回应证明了此事的真实性,其实,“评职称前联系评委并试图送礼”的情况并不鲜见。
堂堂学府之上,利益无处不在,高等院校早就沦为学历的“大卖场”。可以参照的正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在清华就读博士一事。尽管清华大学官方回应称徐景颜系“论文博士”,但是学校是否为身份“特殊”的学生提供了文凭“绿色通道”?还有: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那么,清华的论文博士何以公然进行中?更何况,目前清华的论文博士并不只徐景颜一人,论文博士人员构成多为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大学职称评审的是非、厅长获得文凭的途径、百名在职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涉嫌造假获取硕士学位等等新闻事件,从表面看,引发的是公众对高等教育学历的信任危机,然而这一系列事件密集发生的背后,却是利益链条的互动,而“注水文凭”的大批发,意味着官员在以权力谋学位,学校则以学位谋资源。然则,一切恶果皆有源头,支撑“注水文凭”、“论文博士”的正是全民“学历大跃进”。
可以说,政府力推的教育产业化,为高校把文凭点化成了“摇钱树”。在高校因为文凭而“生意”红火财源滚滚的另一端,一场全民“学历大跃进”同步开始。走在前面的就是官员阶层学历上的“升级换代”,官员任用升迁必经的学历门槛,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一些无关专业知识的岗位,也有了学历的要求,全社会流行起了学历“高消费”。有调查显示,不仅在一些国家部委出现了“官员博士化”的趋势,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总人数一半左右。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官场潮流。由此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来自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这可以视为全民“学历大跃进”的一个显著标志。与此同时,有完成了大学教育的本科生却不得不进入技校“再深造”,众多企业为了急缺的“技工”不得不上下求索,大批高校毕业生已经并即将遭遇的仍然是“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纵观近年来颇多与学历有关的焦点事件,不能不看到全民“学历大跃进”的后果。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很多,但是政府的激励失当应是主因。以学历定身份的用人机制,学历与职称挂钩,都在变相否定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等基础性制度;政府在政治待遇甚至包括养老保险等福利制度的设计中,又特别给高学历高职称者增设优待条款。凡此脱离基本社会公平的政策激励,职称评定体制,都在推动全民“学历大跃进”,最终造成的必然是社会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腐败的利益循环体由此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