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旅游地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01: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夷施
地产调控政策基调未变,一片萧条的房地产市场,却见得一片风景独好,这就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旅游地产。
海南便是典型一例。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动辄引来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旅游地产项目星罗棋布。全国十大房企排行榜中已有半数房企进驻海南,包括万科、雅居乐、恒大、碧桂园、绿城等知名房企。
云南旅游地产更是达到狂热的境地。在从丽江、大理、腾冲、普洱的漫长旅游资源带上,动辄圈地几千亩甚至几十平方公里、投资数百亿元的旅游地产项目星罗棋布。
万达集团更是重金下注旅游地产,其在长白山、大连、武汉、西双版纳、琅岐、武夷山等地的投资规模预计高达1700亿元左右。
事实上,瞄准旅游地产这块肥肉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已有超过50家房企涉足旅游地产,涉及项目金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一些房企的旅游地产份额甚至高达六成。
由于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土地的政策和限制繁多导致几乎已无地可圈,开发商库存压顶,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城市边缘地区,特别是旅游区域就成了开发商打擦边球的灰色地带。
更何况,中国至少27个省区市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领头产业。由于旅游地产前期投资比较大,为拉动地方GDP,地方政府频繁出台优惠措施,不少项目本来就是招商引资项目。
做住宅项目会饱受调控之限,做商业地产竞争又激烈,对于一些颇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而言,旅游地产正好为他们的资金找到一个不错的出口。
当然,旅游景点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种稀缺资源是“圈一块少一块”。
然而,开发商对旅游项目的热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吸引开发商的是由土地增值带来的周边商业地产和住宅的高回报。
目前,旅游综合体是开发商最乐意尝试的形式,包括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主题公园、休闲地产社区等。基本模式是“旅游亏钱地产补”,以旅游的名义圈地、滚动式开发、以旅游促进地产升值。
不过,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属于后期盈利型,地块通常在景区,远离中心城区,但由于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后期运营成本高、收益周期长,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运作能力均是考验。若在市况不佳时,“擦边球”又很难打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影响开发商的资金链。
同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越来越多开发商的进驻带来的市场饱和性,以及旅游项目被房地产“绑架”的高风险,都是旅游地产的争食者最终必须面临的问题。高潮过后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尚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