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PO新规+限炒令 打新炒新现新动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2 03:12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明涛

   从3月8日证监会“限炒令”出台到4月1日IPO新规征求意见稿出炉,再到4月28日IPO新规定并实施,不到两个月时间,新股发行上市相关政策的快速推出让整个新股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股上市首日,很难见到股价翻倍、换手率超80%甚至90%的个股,而在新股发行阶段,基金热情重燃,新股定价趋于合理,“三高”紊乱的新股发行畸态不复存在。面对改革带来的变化,投资者如何从新股市场投资淘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新政的研究后发现,在新政实施后,新股的盈利模式产生了根本变化,投资者需转变随意打新、“无脑”恶炒的思维,方能在新的“沃土”中找到“金种子”。

  机构话语权增大 抑制“三高”

   作为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狠抓的改革之一,新股发行制度的最新版本终于在4月28日出炉并正式实施,与老政策相比,新规最大的变革就是加大了网下机构配售比例,同时引入存量发行,解除机构网下三个月限售期,如此一来,新股上市首日机构所持的筹码将大大提升。

   或许这一举动会加强机构首日炒新动机,但是仔细来看,让机构持股数量增多实际上是为了增加他们在询价时的话语权。

   北京某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前在询价阶段,机构配售比例有限,对于我们基金来说,即便获配股份,对整个基金市值影响也不大。因为比重很小,所以参与询价时,要么听听主承销商意见,随大众给价,要么就索性不参加,偶尔遇见了合适的公司,才可能会在研究后给出报价,积极参与认购”。

   由此不难看出,在老版新股发行制度下,由于参与询价机构所获配股份并不多,因此在报价时显得比较随意,出“人情牌”也就不足为怪。如今加大了网下配售比例,这一影响是根本性的,随着配售比例增大,机构直接提升了其询价话语权。

   该基金经理还表示,“我们参加了浙江美大的询价,跟之前相比,个人感觉大家的询价都不再盲目,基本都有一定的研究,所给出的价格也比较适中,积极性都挺高,不再走过场,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新增的“市盈率25%红线”、引入个人投资者询价,还是取消网下配售股锁定期提出存量发行,都将有效抑制新股发行市盈率,另外证监会还加大了法律监管力度,这些都将使得机构在询价时更加谨慎,将抑制超高市盈率发行和资金超募现象。

  打新注重高成长

   发行价9.6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5.95倍,实际募集4.8亿元,低于拟募集资金5亿元——“IPO新政第一股”浙江美大低价低募集的情况引起市场关注,虽然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但是浙江美大的发行情况已较新规实施之前的新股发行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另外,与其同一天询价的同大股份仍沿用老版发行制度,最终募集资金高出拟募资金80%。相比之下,IPO新规作用已经显现。

   那么,在新规生效后,打新的盈利方式将如何体现呢?以往的“无脑”随机选择新股申购方案是否可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限炒令”影响下,当前新股首日涨幅有限,不少个股都有破发风险,参与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不一定能在上市首日成功出货,再加上目前取消了机构配售限售期,网上打新资金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会更大,因此,随便选股申购的时代已经过去。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未来投资者选择新股,首先必须要考虑公司的成长性,这里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市场热捧,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25%的,此时投资者需要关注该公司补充的盈利预测以及所处行业地位,如果盈利预测保持高速增长,且所处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公司又是行业龙头企业之一,那么这样的公司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另一种就是当前盈利水平一般,但是公司在所处行业里增长较快,且能够享受行业高增长带来的盈利效果,这类公司往往在询价时不显山不露水,定价可能不高,不过有了低价发行的支持,该股上市后的表现仍值得期待。

   前述基金经理表示,“虽然IPO新规取消了网下配售股限售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构获配股份后会立即选择抛售。基金公司注重长期价值投资,遇到好的公司,成功获配之后我们会选择持有;没有获配,我们反而会在二级市场选择逐步建仓。因此,未来新股市场肯定会两极分化,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

  炒新进入“T+3”时代

   打新出现巨大变化,炒新同样也不例外。

   在新股发行改革制度出台之前,3月8日,沪深两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加强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场内盲目恶炒新股的资金。

   从该政策实施以来,上市新股几乎都因触及“限炒令”被临时停牌,然而受限于换手率,不少网上打新资金都只能在第二个交易日才能真正完成出货,而在IPO新政联合作用下,未来打新资金更难在首日完成出货,同时加大了操作难度,首日筹码剧增,轻松拉高新股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炒新资金必须转变投资风格。

   一私募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限炒令出台后,新股上市后换手率不再呈递减态势,不少新股在交易次日和第3个交易日的交投情况明显好于上市首日,这就表明很多资金将炒新战场后推第二个交易日,最近上市的西部证券(002673,收盘价15.24元)和康达新材(002669,收盘价13.04元)都是这样。我们目前参与新股炒作不多,一般都是选择低市值、高成长的个股进行操作,而选择买进的时机一般都是首日尾盘和第二个交易日。因此,首日尾盘交投的变化可以部分看出未来的走势,一旦尾盘出现抢筹的情况,该股第二个交易日一般都表现强势,而选择在交易次日买入的新股,都是一些成长性较好、市值低的个股,因为被低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