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能成就一个产业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09: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为国家的民生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4万至15万亿元。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那么,面对世界范围的技术变革与挑战,我国的食品非热加工业如何应对?对此,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食品工程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胡小松教授。

  记者: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瞄准食品非热加工产业的广阔前景,国外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基础和产业应用研究情况如何?

  胡小松:近年来,发达国家对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欧盟、美国等政府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经费资助相关研究,并在产业化应用领域成绩显著。目前,仅食品超高压技术,已经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和韩国等先后通过食品安全评价,获准进行商业应用。

  发达国家还在世界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专利、技术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并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占领全球食品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化发展,有力支撑我国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成长。

  记者:面对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增强的科技需求,我国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上表现怎样?

  胡小松:“十一五”时期,在科技部的超前部署和重点支持下,我国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成果颇丰,尤其在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掌握了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在食品非热加工理论、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和大型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方面,我国已在短时间内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维持了近20年的技术封锁和装备垄断的被动局面。

  记者: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我国目前具有哪些优势?

  胡小松:2010年,我们“863”课题组成功突破了属于极端制造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生产的商用超高压技术装备物美价廉,已成功打入国外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已成功跻身为世界仅有的几个食品非热加工装备制造国之一,并预计3年至5年内,形成超高压技术装备的全球领先,逐步实现我国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产业化。

  记者:您认为我国的食品非热加工产业能够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理由是什么?

  胡小松:由于非热加工具有杀菌温度低、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好、对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与排放少等优点,完全契合了当今社会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品质需求,因此,在食品加工产业的商业化应用,已使其成为国际食品加工业的新兴产业和历史必然。

  我国在这一领域已有不少成功经验:除了国产装备畅销国外,开发的番茄红素系列产品不但得到国内市场认可,并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3年内销售额近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产业动力显著,市场需求旺盛,因此,形成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

  记者:目前来看,我国的食品非热加工产业前景如何?

  胡小松:近年来我国商用型超高压装备年销售额已逾亿元,这意味着我国的食品非热加工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这不仅在食品制造装备上开辟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更在新型食品加工制造,特别是在新型果蔬食品、特色传统风味食品、传统方便食品和工业化中式菜肴等领域的新产品产业化开发上,具有巨大市场前景。

  我国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工业化中式菜肴以及传统食品热加工无法超越的诸多技术“瓶颈”,甚至是技术“冷革命”,这是潜力巨大的市场领域,仅成千上万种中国传统菜肴的高品质贮存加工,就足以支持这一新产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一系列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成功自主开发,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可以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长期技术封锁和装备垄断,为我国食品加工工业的稳定增长,提供技术和装备上的有力保障,因此,振奋人心的产业前景应可期待。

  我坚信,我国有能力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实现我国传统食品产业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提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段丹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