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陷于困境的日本电子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8: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本电子厂商的业绩不断恶化。进入本世纪以来,日本的电子产业接连不断的陷入与新兴国家企业的苦战之中,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电子产业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继续发展呢?

  电子厂商经营状况的恶化

  2012年4月,大型电机厂商纷纷下调了2011年度的业绩预测。索尼将2月时预测的2200亿日元的最终赤字调整为5200亿日元,夏普也将最终的赤字从2900亿日元调整为3800亿日元,松下也表示将赤字预测调整为7800亿日元,三家企业的赤字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而与此相较,日立制作所、东芝、三菱电机这三家公司虽然也预计同比2010年度利润将大幅下降,但总算摆脱了赤字。由此可见,主力产品是面向消费者的弱电系统厂商与重电领域的综合电机厂商之间,处境并不相同。

  弱电系统厂商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电视业务的不景气,以及巨额结构改革费用的拖累。

  超薄电视机的销售不振,使得松下2010年被迫关闭了刚开始运行的尼崎第三工厂,由此带来的固定资产折现的损失,是其产生赤字的最主要原因。

  对夏普而言,超薄电视机价格的下跌以及日本国内销售不振、液晶面板市场疲软、向中小型液晶面板调整带来的结构改革费用等因素不断叠加,压得夏普喘不过气来。

  而索尼,电视机售价的下跌,加之取消与三星液晶面板合并事业所带来的损失等,造成了电视以及其零件面板业务的巨大损失。

   在量的较量上战败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虽然放眼全球市场,电视机的需求在增长,但日本厂商在与以韩国为首的新兴国家企业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图1),由此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电视机价格急速下跌,导致企业利润急剧恶化。这是日本厂商的电视业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陷于困境的日本电子产业

  为什么电视机的需求上涨而价格却下降呢?简而言之,就是全球范围内供大于求。2010年全球生产的1亿8700万台液晶电视机中,约一半(9200万台)是在中国生产的。而其中的大部分由台湾电子设备委托制造服务企业(EMS)和当地20家左右厂商生产。这些企业于2005年左右逐渐进入液晶电视市场,几年间产量便扩大了数十倍。

  日本企业在与亚洲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这一情况,在电视的主要零件——液晶面板方面也有体现。占电视机成本一半以上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与电视生产不同,韩国、中国台湾的四家企业都在当地进行集中生产形成了垄断状态。而这两个地区对在工艺制造业务上占成本过半的设备折旧费,给予了丰厚的税收优惠。各厂商通过这一制度,下定决心进行设备投资,因而拥有了压倒性的生产规模。而夏普利用长年开发的液晶面板,于1995年起正式销售液晶电视,并在日本国内的工厂进行着面板和电视机的一体生产。曾以高品质的产品占据很高市场份额的夏普,如今正迅速丧失自己的地位,2010年其液晶电视产量仅占全球的不到4%。视野不开阔,没有独立进行液晶面板业务,最终夏普要向全球最大的EMS鸿海精密工业(台湾)寻求资金。

  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源就是产品的数字化和产品体系的模块化。液晶电视中,液晶面板模块和LSI芯片拥有几乎所有主要功能。采购这个芯片和面板,与其他的零件组装在一起的话,不用进行复杂的设计操作就能做出电视机。甚至可以说,只需要把成套的零件组装在一起就是电视机了。

  日本企业在与中韩企业的对抗中快速失去市场份额,并不是从电视领域开始的。计算机、手机、DRAM、逻辑IC等半导体领域几乎都一样,很早前就开始了。而其共同点是,各企业技术能力差异不大,在量的扩张过程中,中韩以低成本的优势击败了日本企业。

  依赖国内市场向客户定制型产品的转移

  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不断丧失市场份额的日本电子厂商,对日本国内市场的依赖度居高不下。1980年代,日本展开了向欧美各国的出口攻势,也可以说引起了很多贸易摩擦,1990年代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亚洲各国当做出口基地扩大了海外生产。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主要企业的业务结构的话,日本电子厂商的海外销量并不高。

  弱电系统3家厂商加上信息系统的富士通、NEC,这5家企业除索尼以外,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额都大约占到了60%以上(图表2)。松下和夏普两公司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这20年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最近几年间欧美市场低迷,这两家公司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大有回升之势。同时,NEC和富士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日本国内的销售比例较高,富士通约为70%,NEC约为80%,虽然都略低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但其对日本国内市场的依赖度仍非常高。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两家公司本来就是以NTT相关的需求为基础形成的业务,没有太多必要开拓海外市场。

陷于困境的日本电子产业

  在此情况下,日本厂商似乎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外的领域看到了出路。拥有重电部门的三家企业在产业设备、铁路、汽车零件、发电系统等方面,加强了向以法人为对象、满足用户特定要求的客户定制型业务的转移。同时,电子产品中,在半导体和液晶面板以外的零件、材料领域,日本企业的业绩并不差,这些零件厂商的收益率远高于成品厂商。进入本世纪以来,电子产品的国内生产值的接近一半都来自零件,而这些领域需要的正是能满足客户特殊要求,这一日本企业非常擅长的手段。

  挑战新领域

  总之,日本企业不断摸索的前进方向,就是从模块化到研磨型,从面向消费者到面向法人,还有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但是,随着电子产业的不断数字化和网络化,从整体来看,客户定制型产品的市场有缩小的趋势。同时,1990年代占全球两成的日本电子产品市场如今已经减少到一成左右。换言之,日本企业集中在正在缩小或者相对来说地位不高的市场。而结果就是,在曾经支配市场的消费类产品中,日本企业的存在大幅下降,日本的电子产业陷入了紧缩均衡。

  19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赶上了日本。虽然在电话、相机、收音机、计算机等领域仍出现了很多创新,但是兼顾低成本和高品质的日本电子厂商陷入了争夺市场的困境。而之后,Intel、Microsoft、Cisco、Apple等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杠杆,美国电子产业的地位失而复得。如今,美日两国之间的形势与曾经的美国和日本一样,只是双方的立场变了,日本被新兴国家逼到了困境。日本的电子厂商也曾经在VTR、CD、数码相机等领域主导着创新的产品开发和普及。当时,人们致力于更好地进行图像和声音的录制、播放的研究,但日本企业也应该注重电影和音乐等间接的与电子相关的领域,或者说是在其他领域通过合作推动市场创新。

  为了使日本电子厂商复兴,要像美国企业和曾经的日本企业那样,不仅要加强和改善现有电子产品的功能,还必须要探索出能为社会生活带来创新与变化的电子产品的新用途。为此,必须要打破局限于本行业,多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合作。并且,不分国内还是海外,必须要找准世界上需求最强烈的地方。例如,在寒冷地区北欧,以电话为开端的通信设备行业兴起;而在经常产生纷争的以色列,安全信息技术很发达。日本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给老年人提供安全、安心、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日本最先体验到的领域。电子技术是在社会所有方面都很必要并都能应用的基础设施,所以其用途会不断增加。日本电子厂商正在寻求重回领军人物地位之路。

  译自:2012年4月【日本】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战略开发室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晨曦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陷于困境的日本电子产业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