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员:走出农技推广新路不容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1: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在周老嘴镇金光村的一片水田,周振涛合作社的农机手正在机插秧。不过,大片的水田,只看到几辆插秧机和农机手在忙碌,远处有两三个农民在用拖拉机犁地,看起来,跟往年的春耕相比倒显得有些冷清。
据介绍,一台插秧机两个农机手每天可以插30到40亩水田,人工一个人一天还插不完1亩地。但“要够得上插秧机用,秧苗就要‘小、短、强’,规格统一,否则就望机兴叹。但是千家万户农民育的秧各不一样,插秧机吃不下。”身为湖北省监利县基层农技员的周振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机器插秧关键不是机器,而是秧苗。
为了解决秧苗的问题,去年包括周振涛在内的8个股东投资300万元开建“育秧工厂”,同时通过农机实物入股,组建了30台插秧机规模的三丰农机合作社,开展机插秧业务。今年3月下旬,“育秧工厂”正式开工育秧,这是目前湖北省最大规模的工厂化育秧基地。
合作社按照每亩地210元到230元的标准向农户收取服务费,这笔钱包括种子、育秧、机插、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间管理“一条龙”服务,农民非常欢迎,第一年就拿到1.5万亩的订单。
一直被基层农技推广困扰的周振涛觉得,这个合作社模式把从种子到管理的种植环节都囊括进去,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都融会贯通到千家万户中,比他过去轻松多了。
据周振涛介绍,湖北省监利县是国家有名的产粮大县,农技服务和推广对于粮食增产非常重要,但一直以来却是“指导靠摩托,咨询靠电话”的落后状态。
与周振涛同是基层乡镇农技员、监利县毛市镇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陈传珊跟记者在一起时,电话不断,几乎说不完整一句话电话就响了。他说:“春耕就是这样,镇下面千家万户种田,就我这颗脑袋,不忙才怪。”
周振涛说,2005年前后湖北全省实行“以钱养事”的改革,基层农技人员从最多的5万人减少至1.4万人,农技人员每月1000余元,此外不给任何其他补贴,农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周振涛感叹,这支政府“正规军”有点日薄西山的感觉。
而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没有因为“正规军”的势弱减少,反而更加强烈。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越来越多,在农村种地的更多是50到60岁的老农民,他们知识、体力有限,接受新品种、新事物、新技法的能力非常有限。散布在村村落落的农资经销店充担了一部分农技服务的角色。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农资经销商难免不为利所动,提供的服务和信息难免有隐患,更何况这些人好多都不专业。”陈传珊说,这支“杂牌军”反而是现在农村农技推广的主力。
计划明年成立“机防合作社”的陈传珊认为,周振涛搞合作社推广农技、服务农户是比较“靠谱的”,也许就是农村农机服务和推广的“第三条道路”。
不过,陈传珊和周振涛也担心“第三条道路”是不是风险太大。“比如种子有点欠缺,那插下去的秧不是两三亩的问题,而是成千上万亩的问题,如果有这类风险,合作社承担得起不?”
目前的农业保险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周振涛等人介绍,农业保险在基层推行起来并不顺利,对于农业生产定损非常难,弹性空间太大,对合作社经营的实际保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