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炒新监管样本: 护航市场化改革,行政手段乃权宜之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7: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陈浠深圳报道
5月23日深夜,深交所发布完善抑制新股炒作监管的三项措施。
此前的3月7日、8日,深交所、上交所已相继出台遏制炒新规定。
伴随着限制炒新措施的陆续出台,郭氏市场化改革之下,行政手段的不断运用,让质疑之声亦如影随形。
强行抑炒新
实际上,自上任伊始,郭树清便在数个场合力劝投资者不要“炒小”、“炒差”,但却见效甚微。
2012年1月,身为证监会主席助理的朱从玖,发表《多方着力降温“新股热”》的讲话,亦显示监管层抑制“新股热”的决心。
“在一级市场申购到新股并尽快出手的人得到了较高的正收益,而真正承担风险的是在新股上市之后频繁交易次新股的人,其中散户居多。”朱从玖分析指出。
此后,雷厉风行的强制性规定陆续出台。
在深交所5月23日最新的三项措施中,最明显的变化便是新增涨跌幅20%档位临时停牌的指标,实施10%和20%两档涨跌幅停牌机制。
新规定明确,当盘中成交价较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10%即临时停牌1小时,并向投资者警示市场炒作风险。达到或超过20%时则临时停牌至14时57分;而盘中换手率达到或超过50%时,需临时停牌1小时。
“深交所的新措施,从以前的‘两部曲’,换成了现在的‘三部曲’,进一步完善了遏制炒新的机制。”5月24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以来,深交所已先后四次对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首日交易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新股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机制。
除了以停牌机制约束炒新,投资者教育也是交易所的工作重点。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3月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强调,新规出台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实际上深交所从中小板开板以来,已经发了二十几篇文章,告诉投资者“炒新会亏损”。
“深交所完善抑制炒新的机制,其实也是监管层在强化行政干预。虽然动机是好的,但不一定大家都能接受。我一些炒股的朋友有时候会接到交易所的电话,各种提醒电话,说真的还是会有不满的。”一位市场人士坦言。
“抑制炒新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了应对当前的特殊形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监管层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可能也是没办法的。”5月24日,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A股投资者众多,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被骗的方式其实一直在重复使用,而且很简单,但就是有效。因此用行政性的手段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实施适当性管理的手段,真是很有必要的。
阶段性措施?
实际上,业内人士认为,在以行政手段抑制炒新的同时,市场化改革,仍是郭氏新政的主流。而有趣的是,行政色彩浓郁的手段,往往却配合着更大尺度的市场化改革。
现阶段,这样两条完全背离的线条却交叉着一并前行。
5月23日深交所的举动亦可印证此点。新措施出台的最直接原因,便是为了配合两天后即将到来的新股发行“全流通”时代。
按照深交所的解释,5月25日将在中小板上市的东诚生化等三家公司,根据最新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其首次公开发行网下配售股份的比例增加,且没有强制的锁定期,公开发行的股份在上市首日可以全部流通。
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往往需要行政化手段来配合,似乎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抑制炒新是反市场化的,但临时性用一下未尝不可。根本上看,这是治标不治本,一直修修补补也不是办法,从长远来看只是权宜之计,就跟限购令一样,相信将来会取消的。”董登新认为。
无论如何,行政干预的手段只是过渡性质的,这似乎也是郭树清的期望。
郭树清3月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新股首日涨幅和换手率的限制仅是暂时措施,而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投资者。
实际上,即便是国外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对是否抑制炒新也持矛盾态度。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5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谈及对涨跌幅限制的看法时曾表示:“当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我们会给它限制一个范围,我也不是特别有把握这样做的有效性有多大,但我们跟监管部门在这方面还是会紧密合作。”
一位证监会人士对此也曾表示,证监会没有干预包打天下的能力。在市场成熟之前,还是要有一些行政干预。在市场成熟之后,行政干预会逐步撤出,从而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场机制。
在其看来,这或许才是更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市场化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