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曹林:保送生制度改革勿蹈公车改革覆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0 01: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曹林

   保送生正成为中国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的一个重要生源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示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大学拟录取保送生比例更是超过20%,这意味着5个新生中就有1个是保送生。一些“超级中学”的保送生垄断北大清华生源。而农村考生保送机会少,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

   近几年来,舆论对保送生和特长生制度的批评从未停止。有教育专家的批评,有保送丑闻曝光后舆论的批评,可是,这些批评丝毫未撼动特长生制度和保送生制度,甚至有名校的保送比例逆批评而上,达到了让人咋舌的“5个新生中就有1个是保送生”,实在让人感慨保送生制度强大的体制惰性和强大的既得利益阻力。

   按理说,无论从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角度来讲,曾经在教育体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保送生制度,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一,保送生制度隐藏的腐败,已经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而是一种看得见的腐败,一种内嵌于体制逻辑中的制度性腐败。在统一考试之外开了一个保送的后门,而这种后门在既有监督体制下又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无异于开的是一个腐败之门,一个权贵通过权钱、权学、钱学交易上名校的后门。这不是理论上的推理,而是媒体的曝光所告诉我们的现实。2000年,《中国青年报》率先报道了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造假的问题。这一年,隆回一中14名保送生中竟有13名是假的。隆回一中通过偷梁换柱和考试舞弊等手法,保送了多名成绩中下的权势子弟。高中三年多门功课不及格的校长儿子,被评为该校唯一的省优秀学生干部。

   其二,保送生制度带来的教育不公,更是看得见的不公。获得保送资格的高中,都被一些超级的重点中学垄断着。这意味着,很多城市孩子在动用各种资源优势获得了重点中学、超级中学的入学机会后,也就赢得了上大学、进名校的机会。以均衡教育资源弥补城乡的差距,是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努力方向,可是,“超级中学垄断保送资源”的保送生制度完全与之背道而驰。很多农村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拼不过一个有“好爹”的学生。很多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就是很好的例证。“寒门难出贵子”,带来的必定是恶性循环。

   再从必要性来说,在自主招生制度的替补下,保送生制度已完全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真正优秀的学生,那些可能被应试教育拦在大学门外的人才,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制度通道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梦,从而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自主招生本就是保送制的替补,高考之外,只应该有一种补充性的制度消除高考的弊端,而如今的问题正在于高考之外有太多的制度补丁:自主招生、保送、形形色色的特长加分。过多的制度补丁,必然给权贵践踏公平留下了无数的操作空间。

   又有制度性的腐败,又有看得见的不公,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改来改去始终未能废除和弱化呢?一个令人担心的现实是,保送生制度的改革,正倒在公车改革的覆辙之旁。公车改革,改了十多年渐而不进陷入停滞,最大的问题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坐着公车的人自己改自己的利益,难免做假动作、玩伪改革,公车改革沦为变相加薪。保送生制度改革也是一样,因为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垄断着诸种资源从而能够垄断保送机会的权贵。改革一改到利益集团就进入死胡同,这是一个令公众悲怆的现实。保送生制度,表面上虽然不是官僚利益的地盘,但实质上却是权贵的势力范围。

   在舆论压力下,保送生制度近年来虽然作了两次调整,但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所以,笔者担心保送生制度的改革会重蹈公车改革覆辙。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