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集中采购的基础是标准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1 23:38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批量集中采购系列评之三
本报编辑部
批量集中采购模式的推行,触及了过去政府采购制度推行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配置标准问题,也更加凸显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配置标准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在于它是整个批量集中采购系统工程的根基。没有统一的配置标准,就无法实现需求归集,也就谈不上批量集中采购。正因如此,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得以实质性开展的前提条件,便是先行出台了配置参考标准。这也是批量集中采购模式区别于部分地区打包采购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配置标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采购当事人的深刻影响。配置标准的统一,意味着采购人非正当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会被削除,政府采购市场中的产品和供应商格局也会随之改变。也正因如此,配置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下批量集中采购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吸引了各方的密切关注。比如,部分采购人反映“参考配置落后于市场、分类不够精细”等。
客观来讲,这些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初期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方面,期待“毕其功于一役”式地解决一个多年来都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配置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刀切”那么简单,而是一项涉及多个管理层面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这个标准化体系中,置于最基础层面的是资产购置费预算标准和配置标准。这是政府采购管理实现源头控制、实现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协同配合的重要基础。
从中央预算单位来看,2011年发布的《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为批量集中采购提供了预算经费标准,标志着政府采购统一通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但从整体来看,统一预算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的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品目分类、标准确定、功能需求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探索和改善空间,还需顶层的统筹。
第二层面的标准是功能和需求标准。这是在统一资产购置费预算标准和配置标准基础上,实现预算资金向实物形态转化的细化标准。现实中,由于资产购置费预算标准和配置标准很难实现与实际采购品目的一一对应。因而,以规范性文件或指导性文件规定具体的功能和需求标准,是预算资金转入采购环节的关键步骤。《2011年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基本配置参考》即扮演了这一重要角色。
同预算经费标准相比,功能和需求标准的制定更为复杂,它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谁来制定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功能和需求标准的制定过程带有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特征。因此,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的基本配置参考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采购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指标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时,由于标准涉及产品和技术等专业知识,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为此,充分发挥相关技术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等力量,合理制定产品需求标准,已被纳入批量集中采购工作计划中。
二是配置分类、分级问题。以计算机产品为例,6000元以下的产品有许多种,采购人可以买哪种?如果在配置参考中,划分的档次较多,那么就会造成“钱多的买贵的,钱少的买便宜”的状况。既然预算单位承担的都是公共基本职能,计算机都是用于基本的办公,那为什么一定要体现这种差别?因而,配置标准的划档,并非如采购人所说的越细越好,而是越单一越好。
三是标准调整更新的机制。通用类项目的许多产品,比如计算机类产品都带有技术更新快、价格变动快的特点。不少采购人反映,部分参考配置已经落后于市场,不能将最新的主流产品和技术纳入进来,会给其使用带来不便。固然,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会引发“采购人为什么一定要用最新的产品”的质疑,但从保证配置标准的科学性角度看,建立适当的调整机制是必要的。其中,在调整的主体和调整周期问题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是,设立包括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评审专家、供应商代表等在内的标准配置小组,定期更新配置标准;而调整的周期需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而定。
第三层面的标准是实际采购的标准。这属于配置标准的延伸,是实现需求归结后,最终确定采购产品价格和性能的环节。
事实上,性能和需求标准只是划出了一个粗杠,实际的标准最终由招标文件说了算。对于批量集中采购而言,每批采购的都是同类产品,如果实际采购执行的弹性较大,不免会引起质疑。因而,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起标准的招标文件范本,实现批量集中采购执行的标准化。
上述3个层面的标准,归集于一点,便是批量集中采购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批量集中采购试点逐步拓展范围、扩充区域的过程中,标准化建设将成为批量集中采购走向科学、成熟的有力抓手。(执笔人/赵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