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买单制”看上去很美(一家之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2: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买单制”看上去很美(一家之言)

  营销成功一张汽车信用卡可奖励80元,营销成功一笔1至3年内100万元(基准利率)贷款可按0.08‰比例,奖励80元+中间业务收入不等,根据贷款年限不同,奖励比例也不等。一些中资银行采用这种“买单制”营销合不合适?

  一些资深人士对中资银行推行“买单制”营销模式提出了质疑,买单制看上去很美,可以剌激业绩,但在实际分配上极不合理和平等,一旦“买单”出了问题,就风险“共享”影响全体员工收入。这种少数人获利,全体人员为风险“买单”,用“砸钱”换“业绩”的现象折射出了中资银行在考核上的“急功近利”,并导致分配严重失衡,有悖于公平正义,也为银行业务埋下了种种风险隐患。

  少数人的“游戏”

  众所周知,银行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是注重配套服务的。无论营销哪个金融产品,银行都要为客户提供银行有关账户、收付、转账、结算往来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因此银行产品营销成功,并非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成功。

  然而,一些中资银行推行“买单制”后,只注重营销业绩,轻视配套服务,直接“以销为主”,没将配套服务放在应有的位置,“买单制”考核成了少数掌握银行贷款资源的营销人员的“游戏”。如某商业银行支行通过买单制考核后,一些掌握银行贷款资源的对公业务营销人员,去年全年平均每月收入就达到了2万至3万元不等,最高的将近4万元。相当大部分一般非营销人员的收入达4至5倍左右,最高的达6倍之多。虽然该支行也鼓励非营销人员进行“买单制”营销,以显示“公平”但因受岗位制约等各方面因素,大部分员工很难享受到这类收入。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专职营销人员在市场上营销成功,就可获得高收入,但一旦营销出了问题,资产安全受影响,就影响整个单位综合业绩考核,减少全体员工收入。许多员工不禁要问:凭什么由全体员工为这一风险来“买单”?

  事实上,在缺乏相关法规和公平、公开机制监管的情况下,推行“买单制”分配模式,特别是在当前中资国有银行,大部分员工的薪酬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买单制”就成了部分人在营销中追逐利益的最大风险漏洞。其次是暴富了少数员工,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被忽视,使薪酬分配严重失衡。

  有趣的是,近来有媒体称,在16家上市银行中,根据年报估算,发现绝大多数银行的员工人均薪酬都在20万元以上。在笔者看来,报道并不客观。确切地说,达到20万元或超过20万元以上薪酬的,是银行高管、中层干部和握有贷款资源这三类人,国有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员工年薪还只有11万元左右,因此他们暗呼,他们“被高薪”了 。

  “砸钱”换“政绩”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一位资深中资银行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没采用买单制考核,营销人员完成业绩照样很好,而现在推行买单制新考核机制反而矛盾增多,这是肓目追求发展速度,人为拉大分配差距所产生的后果。”

  一些中资银行中层干部,只对上负责,把“买单制”拿来为我所用,自成一套,下达指标层层加码,有意夸大买单制营销功能,小觑风险隐患,把这一考核模式当成短期的一种刺激业务手段和分配工具,成为完成和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

  有的干部甚至把“买单制”分配模式上升为企业文化的高度,忽视银行本身作为特殊企业的服务和风险,认为实行这一模式等同于一般企业商品推销模式,只要把银行产品销售出去就有奖励,员工营销多收入高就是“努力”和“贡献大”,贬低银行配套服务的劳动价值,不仅扰乱了现在银行经营理念,也扰乱了员工思想,使分配机制严重扭曲。

  因此,用“砸钱”方式来换取“业绩”或“政绩”,不仅损害了干部的公信力,也反映出现在银行考核机制上的一大弊端。

  潜在风险加剧

  作为营销体制改革,银行推行“买单制”分配模式,最初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希望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从目前部分中资银行推行的情况来看,虽然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分配机制失衡,产生不少“负激励”效应,也给银行业务带来潜在风险。

  一些银行员工反映说,由于受“买单制”考核的局限性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银行内部的营销岗位和非营销岗位产生了矛盾,员工间的“不和谐”也开始凸显。这也导致了一些员工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员工对营销收入高的就多做,少的就少做,没有营销收入就不做;少数员工收入高了还想高,一旦低了就感到不满等。服务和营销明显用“金钱”来衡量,功利性占第一,业务风险不断在加大。

  一些银行对私业务客户经理为了“买单业绩”,还利用银行内部一两年内网点调动规律,心里想着反正未来遭投诉不是自己的事,在营销一些保险理财产品中,不是误导,就是忽悠客户,为以后到期埋下了投诉隐患,使银行诚信也受损害。

  更有甚者,为稳住客户和完成指标,采用各种违规手法,私设小金库,给客户请客送礼等。虽然有关部门进行了制止,但用这种违规手法发展业务,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基金人语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