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再议龙象之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上周五谈到中印“龙象之争”。2011年,中国的GDP相当于印度的5倍(当年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20%多),如采用2010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GDP仍相当于印度的3.4倍。印度如今的经济规模和两个广东省差不多。在广东投资甚巨的郭台铭说:“我在印度也投资不小,也很多年,但是不成功……印度其实不是一个国家,是30个‘国家’(多民族的邦联制)。”

  虽然印度发展慢于中国,但仍有很多人下注“象胜于龙”,也并非毫无道理。印度人将自己的国家比作大象,行动缓慢但稳健沉着,就像伊索寓言中的“乌龟”,能赢在最后。

  英国《经济学人》2010年的专题报道认为,印度未来超过中国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年轻,印度人口的中位数比中国年轻10岁,“人口红利”充沛,“人口决定命运”;其二,虽然印度政府效率很低,但在保护知识产权上比中国有效得多,没有那么多“审查文化”和盗版现象,所以知识型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印度民营企业不像中国国企有那么多政府资助,但更富创造性。

  单看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这些“物化”的东西,印度和中国差了几十年。但在“心灵”方面,印度很有力量。合益(Hay)对商界领袖的调查发现,在内心力量方面,印度CEO几乎冠绝群雄,唯一比他们高的群体是天主教修女和僧侣。在《不顾诸神》一书中,作者爱德华·卢斯也写到了这一点,在西方,你只能亦步亦趋地追随固定的模式,“你应该拥有一套房子、一份工作,你的整个生活都得以金钱为中心。而印度不一样……要是没有印度,这个世界将会贫穷到只剩下物质。”

  最近20多年,印度从多民族、多信仰、政府效率低下的国度,逐步融入全球化经济,并进化为一个培养了许多CEO的神奇国度。对“标普500”指标公司的调查发现,印度人担任高管的数量只排在美国人之下。花旗银行、百事可乐、摩托罗拉移动、联合利华、Adobe、哈佛商学院、INSEAD商学院……他们的领导者都是“印度制造”。比起印度背景的商业领袖的修为与他们“高度利他主义的经商哲学”(合益2005年对印度CEO调查中发现的一种特质),中国企业家“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导向是明显的。我们跑的是比印度快,但兔子输给乌龟,不是输在速度上,而是输在心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