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云东揭秘证监局基因:强势监管责任使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09:0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云东揭秘证监局基因:强势监管责任使然

  本报记者陈浠李域深圳报道

  2000年“中科创业”股价操纵案、2001年三九医药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案、2009年基金经理“老鼠仓”案,这3个“第一枪”均震动资本市场;首创第三方独立存管模式、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报备制度等,并多次针对市场中一些方向性、全局性、制度性问题,向证监会报送政策建议。

  优秀背后必有其独特基因。本报记者在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卸任前对其独家专访,倾听他对于如何监管深圳辖区的理解,乃至他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解读。张云东的叙述,实质上均指向深圳证监局优秀监管基因背后的逻辑。

  资本市场上透明度是第一位的

  《21世纪》:2012年,证监会继续大力强化公司治理和透明度建设,并要求上市公司有回报股东的意识。2006年底,深圳证监局就首次提出将透明度作为上市公司监管“第一要义”,并不断强调。为何深圳证监局一直如此重视透明度建设?

  张云东:我认为,资本市场上透明度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上市公司,一个资本市场能做到基本透明,那可以说这是个基本规范的公司,是个基本有效的市场。因为只要有透明度,投资者了解公司和市场的实际状况,就可以决定是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

  换句话说,我们应转变观念:判断上市公司好坏的标准不应是绩优和绩差,而应是透明与否。因为公司业绩如何取决于宏观、行业、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主客观条件甚至是不可抗力等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公司的优劣变化,上市退市都是规律之中的必然现象。但只要透明,不要报喜不报忧,让投资者及时知道真相就是好公司。哪怕公司一上市就业绩变脸,只要不是自己在里边做了什么手脚就没问题。因此,资本市场的基本规范应是以透明度为纲。

  《21世纪》:全球范围而言,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如果没做好,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联合国贸发组织曾发布调查报告,指出透明度不足是这场危机的直接诱因。但真要解决透明度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容易操作,深圳证监局是怎么排兵布局的?

  张云东:要解决透明度问题,首先要界定透明度问题上不同市场主体的各自责任,即:上市公司的会计责任或企业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及证监会的监管责任。我认为,如果在我们的监管监督下,企业的会计责任和中介机构的审计责任到位了,那么我们的监管责任也就到位了。因此,这些年我们从审计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入手,积极推动上市公司透明度建设。

  针对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会计师审计责任缺失的情况,深圳证监局调整监管思路,从2005年开始,把每年的1—4月作为年报审计监管的“农忙季节”,调配全局力量开展审计监管。此外,2009年开始,我们局针对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薄弱,严重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普遍现象,着力推动财务会计基础责任,落实会计责任。

  实际上,我们是把透明度作为一个篮子,遇到法律法规无能为力、粗线条、漏洞比较多的地方就能用上。比如实施“公司治理非规范情况特别披露制度”就是一个例子。

  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干预的问题,包括索取非公开信息,及干预上市公司的人、财、物、产、供、销等非规范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国情下也是没办法,我们就从透明度的披露上抓,大概从2006年开始,我们让上市公司在年报里开辟一个专栏——“公司治理非规范情况特别信息披露”,这些情况必须专项披露,让广大投资者知情。

  机构监管主抓内控

  《21世纪》:2011年,深圳证监局的头号监管任务是辖区投行专项治理,今年深圳证监局则在全辖区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内部控制专项治理工作。这一监管重点推出的背景是什么?

  张云东:今年我们搞的内控治理制度,跟我们去年搞的投行专项治理一脉相承。为什么要搞投行专项治理?因为资本市场的基础是上市公司,产品主要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质量、资源配置的优劣。

  上市公司质量仅靠证监会把入门关,是无法保障的。因为发审委看的只是静态材料,对公司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真正把关要靠投行的保荐人。而中小板、创业板启动后,证券公司承销保荐业务发展迅速,但投行业务普遍存在管理松懈、粗放经营、“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保荐代表人和投行业务人员急功近利,不管项目质量,一切以“过会”为目标,保荐人“只拿钱、不尽责”。

  所以去年我们进行的投行专项治理很有意义。深圳17家证券公司中14家有保荐业务,这14家的业务量以2010年算的话,占全国的48%,基本是“半壁江山”。我就说,这个叫“湖广熟,天下足”,我只要把深圳投行业务弄起来,第一,能做个表率,第二,我把深圳基本问题解决了,投行保荐质量提高了,对整个全国的上市公司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21世纪》:投行专项治理活动开始后的一年内,深圳辖区券商从项目和机制建设两个层面着手,基本完成整改完善工作,其中“建机制”的效果比较明显。从投行专项治理到机构内控专项治理是如何演变,是否也是主抓“建机制”?

  张云东:推投行专项治理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抓内控。我就由投行业务的内控,联想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整个内控水平。这些机构所有的制度框架基本都有,内控专职人员也都有,像证券公司叫“合规总监”,基金公司叫“督察长”,期货公司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首席风险官”。

  但问题仍然存在,第一,制度是否完善?第二,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第三,内控部门管合规风控的负责人是否树立起权威了,话语权怎么样,内控有没有执行力?

  说实话,机构的内控形同虚设,做得很差。内控部门在机构里基本属于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光靠监管机关外部监管,基本是隔靴搔痒,虽有一定作用,仍无济于事。关键还是机构把内部的风险控制内生机制建立起来后,监管机关可以省点心,解放了自己,机构的发展则也有了基础。我们明年内控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建机制,树权威”。

  制度创新乃不得已而为之

  《21世纪》:多年以来,深圳证监局在制度改革上多有创举,譬如独董制度、第三方独立存管模式、交易所债券回购业务改革、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报备制度等。深圳证监局还有什么酝酿中的制度创新?

  张云东:所谓有些创新,都是根据市场需要,根据我们对监管职责的理解和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做,并非为创新而创新。我们只是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攻克解决时,不得已而为之,用一些反制措施,才形成创新。

  像有些交易所、圈子系统里的人曾说,我们都把监管工作做到极致了。但接着我们就又搞了投行专项治理和内控治理。这完全属于进行监管工作中,积极思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靠“运筹帷幄”想法子,那样做不出什么创新。

  做很多事之前我的脑袋是空白的,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我的长处是,想到一个问题,只要在我的职责内,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我不会等,就立马把它做了。能做的事我就把它做完,不会留着细水长流。

  《21世纪》:独董制度2001年从深圳开始实施,初衷是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但施行至今,许多独董沦为“花瓶”,独董职能被异化,该制度广受诟病,有声音甚至称独董制度要推倒重来,如何看待?

  张云东:不管什么事,别动不动就说推倒重来。前些天还有人说把中国资本市场推倒重来呢,说这种话比较幼稚。很多事情基本方向确定了,但实施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慢慢调整。实施独董制度是个进步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1世纪》:对于独制的改进有什么建议?

  张云东:针对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在其选聘上就该有些规避制度。现在基本是采用大股东确立的办法,我跟谁关系好,信得过的就过来做独董。选聘制度决定了独董不独立,那就该在选聘制度上想办法,做些改革。

  另外要加强监督,最好的监督就是阳光化。不管怎么说,独董会紧张。过去独董一年一次会议都不参加的情况也有,我现在要他专题披露,他就不好看了。以前是投资者、媒体要一家一家去问,那没有效率,现在我给你披露出来,咱们互相配合,这也会使制度进步。

  监管一定要强势

  《21世纪》:深圳证监局提倡的理念是“思想,责任,创新,强势”。其中,“强势”非常显眼。为什么深圳证监局,特别是你这么强调“强势”?

  张云东:其实就是着急。我是实用主义者,只要我能做的事儿,我一定做。而我强势的原因,是责任感、使命感使然,我不这么做不行。我们强势,是根据法律法规,最起码是依据法理精神与投资者利益。强势并不是为深圳局的利益,为张云东的利益,所以别人不舒服也没啥说的。

  虽然我这么强势,但我跟辖区内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都很亲,那个氛围我觉得很亲。大家对我们又有点怕,又觉得亲。

  《21世纪》:据我们了解,不少被监管者对你的印象是“强势、铁腕、个性、专业”,概括得对吗?

  张云东:更准确点给我概括,应该是“思想、责任、专业、强势、个性”。“思想”是第一位的,首先是独立思想,任何一个从业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与方向感。第二是“责任”,我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但这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出身于干部家庭,我就热爱干这个。要么我就当兵,要么就是从事社会管理,但和平年代当兵没仗打,就从事社会管理。

  “专业”我觉得可以。“个性”我也确实是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不同意“铁腕”。我没铁腕,腕儿听起来跟权谋、权术是一块的。

  《21世纪》:你近几次公开发言和发表的文章中,已从监管工作延伸到金融安全,尤其对衍生品问题的关注。你年初发表的题为《回归本原》中,这点体现得很明显。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背后存在什么忧虑?

  张云东:我真的很忧虑。不管对于整个国家,还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言,方向与方向感都很重要,方向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瞎忙活。

  今年1月份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讲得很好,也非常重要。战略方向虽然讲清楚了,但怎么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策略方向应该具体化。同时,“加强加快金融创新”也被提出来。单独来讲,两者都非常正确。但问题在于,这两者现在是两张皮,这边高呼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那边谈金融创新,言必称衍生品,一下子就往那边靠去,这很危险。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一定要琢磨金融能给实体经济做什么,一定要深入,了解这个实体经济的需求,市场的需求,琢磨怎么给国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是很严峻的问题。即使认为金融衍生品在微观层面有对冲风险的作用,但也要从宏观层面看到它巨大的危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定要对其风险有清醒认识,千万不能误入歧途。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只要适合实体经济,足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