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以创新突破“三农”金融服务瓶颈李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08:19 来源: 南方日报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9年聚焦“三农”,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经济主体融资难等问题引起了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在缓解“三农”金融供需缺口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长期叠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未消失,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农户经营分散,抗冲击能力差,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产品预期收益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易出现单向外流。

  广东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不少县域经济仍较为落后,且地区差异较大,如森林和小水电站资源集中分布在粤北山区,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供港和出口农业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周边地区。农户、小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的资金需求普遍“短、小、频、急”,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且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较弱,导致商业金融面临“风险大、成本高”的困境,难以实现可持续性。

  上述制约因素导致当前“三农”金融服务仍然存在“管理难”、“贷款难”、“服务难”等三大问题。我认为,要突破制约瓶颈,在坚持商业运作的前提下切实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唯有通过创新。

  从创新集中连片模式入手,破解三农“管理难”问题。

  为解决“三农”客户分散与大型银行服务集中化的矛盾,克服以“撒胡椒面”式服务“三农”带来的成本高、风险大等突出问题,应着手探索集中连片的服务模式。依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三农”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片区,以产业链或片区内的核心企业为纽带,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养殖户”等模式,实现公司、农户和银行的三方共赢。

  从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入手,破解三农“贷款难”问题。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重心在信贷服务,难点也在信贷服务。过去,我们的信贷产品基本上是“城乡同质化”,符合“三农”个性化需求的特色信贷产品比较缺乏。应创新和拓宽担保方式,探索林权、小水电、渔船、存货、应收账款等多种抵押方式,全方位满足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从创新乡村惠农渠道入手,破解三农“服务难”问题。

  考虑到目前依托有限的网点物理渠道已难以满足广大持卡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应面向广大乡村地区大力推进金融服务“惠农通”工程,以“惠农卡+电子渠道”为基本模式,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要结合点,在农家店、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饲料批发店、农副产品批发店以及村级新农保服务站、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站等区域布放电子机具、设立服务点。对交通不便或无固定电话线路的地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布放无线智能支付终端或无线POS机,提供流动金融服务。

  考虑到农村金融“风险大、成本高”的现实,建议由政府主导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如依托财政资金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为涉农贷款提供风险担保,以增强商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同时,建议各级财政采取贴息以及降低税收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低息贷款积极支持县域发展,促进农业资金回流农村、反哺农业。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

  本期主持人:黄倩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