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一轮刺激政策”背后的心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03:09 来源: 现代快报虽然5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本周六才会公布,但已经公布的两PMI数据显示经济增速仍在回落中。5月份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创下5个月新低。5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5.2%,比4月份下降0.9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有分析人士指出,因为5月份投资、出口、消费等经济指标很难有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甚至可能跌破20%,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或破八。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税收减少、失业增加以及利润下滑。虽然稳增长目前已成各界共识,但通过对政府、银行以及企业心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新一轮的“刺激”政策。
首先来说政府。目前的经济下行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最主要当属房地产调控,这一轮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新政(尤其是限购令)有效地遏制住了房价的疯涨。只是很不巧的是,2008年的调控遇上了美国次贷危机,这轮调控则遇上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由于我们的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所以当人口红利下降导致成本升高和资本深化使得边际效应下降以及全球去杠杆化导致的外需萎缩,经济高增长显然不可持续。
就目前来说,扩大投资短期内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但再次上演2008年一哄而上、大干快上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央在默许地方鼓励刚需入市的同时却一再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发改委在加快投资项目审核的同时却否认与经济刺激计划有关。
对中央政府来说,调结构和稳增长是一个越来越需要谨慎权衡的问题。像2008年那样政策紧急调头,意味着泡沫经济的恶性膨胀,而调控力度过猛则可能引发经济失速的风险。正因为此,国务院此次提出了稳增长的概念,并制定了7.5%的低增长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确实没有推出“四万亿”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央在应对经济下行周期时的心态更趋于理性。
地方政府的心态相对而言更焦虑一些。因为经济下行和楼市调控意味着GDP增幅和财政收入双双大幅下降,而支出可能显著上升,因为除了日常的支出之外,地方还要应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偿付压力。当然更关键的是,对习惯于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来说,GDP考核的压力显然更大。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各地在楼市调控上不断试探中央的底线,托市“新政”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才会有湛江市长对着发改委批文的激动一吻。
再来说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随着人工、资源等成本的上升和出口订单的下降,企业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由于遭遇融资难,不少中小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困境。对民营企业来说,他们期待的是公平的市场待遇,期待真正打破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各部委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细则让他们看到了进入垄断领域的可能,但由于各细则仍然过于宽泛以及地位的不对等,顾虑可能要大于憧憬。
而对一些国企来说,尤其是一些身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国企,他们或许更期待的是新一轮刺激政策的上场。由于上一轮的“四万亿”主要流向了国企,部分国企上演了产业链上的吞并式扩张和到处疯狂制造地王。
最后来说银行。在经济困难、企业艰难的2011年,由于一名银行高管“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的言论引发针对银行业暴利的质疑。更重要的是,由于银行信贷具有金融放大器的作用,在经济低增长时期,银行的控贷惜贷只会使得整个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随着经济步入低增长周期,银行业的“暴利”时代或许会终结:一方面,由于信贷需求低迷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今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长始终疲软,而存款出现大幅流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项目嗷嗷待哺,但政策不允许贷款,而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又持续低迷。
对接下来的扩大投资,银行的心态或许会很矛盾。一方面,银行放贷的冲动仍然很强烈,毕竟银行收入的70%来自于存贷息差;另一方面,各地的融资平台债务中有多少将成为坏账还是未知数,况且低调的监管机构并未改变一贯严格的监管态度。
正如中金公司调研报告认为,上一轮4万亿刺激政策中,银行的信贷资产快速中长期化,若再大力支持新上项目,信贷资产势必进一步固化,这将增加银行体系未来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在负债方脱媒压力较大的环境下,行业系统性风险加大。因此,银行对新一轮项目的建设,心情很热切,但支持力度有限。
财经评论员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