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国际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08:24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王璐一石激起千层浪。八部委的一纸“国际板试点”公文,导演出“A股创年内最大跌幅”的一幕。与市场恐慌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国际板真正的主管单位,证监会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但缺席上述文件,且公开发表声明称“推出国际板尚无时间表”。如此微妙的态度,让国际板的命运愈发扑朔迷离。难不成“国际板渐行渐近”只是市场一厢情愿的解读?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自2009年5月,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首次明确将扎实推进国际板建设以来,国际板已“胎动”三年有余。在这三年中,每每时值五六月份,国际板即将“诞生”的消息便会如约而至。今年也不例外。只是监管层的态度与此前大有不同。
监管层的“发令枪”迟迟没有开火。尤其是在郭树清履任证监会主席之后,关于国际板的消息更是少之又少。年初时,记者有幸参加2012年度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并得到郭树清的发言稿。在长达30多页的发言稿中,提及国际板的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在现有国际板制度框架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境外企业到境内上市的相关安排”。而这一句话也在证监会其后统一发布的新闻稿中删去。
从“大张旗鼓”到“低调行事”,监管层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或许可以从郭树清3月的讲话中窥见一斑。3月初,郭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还不是推出国际板的最佳时机,这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主要考量的因素是整个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的开放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存在协调步伐的问题。的确,技术上的准备已经充分,只是推与不推之间,监管层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目前A股的状况便是其中的一个。
纵观国际板建设提上日程以来的经验,每每有关于国际板的“风吹草动”,股市都会以大跌甚至暴跌予以回应。去年5月23日,有关高层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成熟,沪指以大跌近3%予以相呼应;7月下旬,关于国际板上市细则已制定的消息传出后,股市再度出现3%左右的大跌。
“众所周知国外成熟市场的股票发行价格是远低于A股股票发行价格的,现在如果要推出国际板,那么以前高价发行的A股股票的投资者的损失该谁来买单?”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人员宏皓对此表示,如果对此不采取问责,贸然推出国际版,势必对A股的价格造成重大打击,会给A股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A股的“不能承受”是一个方面,制度的尚不完善是另一个阻碍国际板的“拦路虎”。市场人士表示,虽然自郭树清上台以来资本市场的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歇,但与国际化的开放型资本市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包括国内市场制度的改善、IPO去行政化、机构投资者还不够成熟、内幕交易以及监管方面的缺失等都在阻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种种因素的叠加,使国际板的推进工作停滞不前。不过,一位接近证监会的消息人士透露说,这只是阶段性的暂停,“发展国际板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毕竟,对于致力于制度建设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国际化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将一部分国外的企业吸引到中国A股来上市,其“鲶鱼效应”对于清理害群之马是极其令人期待的。这就引出第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监管层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稳定投资者心理,缓解市场对于国际板推出而产生的恐慌?
在市场人士看来,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度建设,让股市告别圈钱市,并对投资者有回报意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就表示,在投资者的利益缺乏制度保护的情况下,不顾实际情况就搞国际化,即使通过“国际板”吸引一些境外的好企业到中国资本市场来上市,最终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残缺和圈钱市的本质而出现“橘北效应”。
另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国际板推出时机需要具备几个要素,比如国内资本市场运行比较平衡,各方面的估值比较合理;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达到大体平衡;市场投资氛围比较浓厚,投资者信心指数比较充裕等等。”相信在方方面面的条件成熟后,国际板即将面世将不再是“狼来了”的呼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