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力挺海达股份二次询价 中银鹏华高价买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9 01:1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李辉

  力保二次询价的海达股份顺利过关之后,高价申购的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却不幸深套,短期内或难脱身。

   然而,海达股份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6月4日,海达股份(300320.SZ)即大跌7.02%,此后几天的交易也持续低迷,股价继续走低。在当天的成交榜上,亦未见到机构席位出现,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深套其中。

  在此事件中耐人寻味的是,在二次询价中才出现的中银基金成为海达股份顺利过关的关键。其与鹏华基金合计获配333.4万股,占网下发行数量500.1万股比例的三分之二,几乎可看作是包销了网下部分。

  在此案例中,是否存在券商和询价机构相互勾兑、利益输送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向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求证。中银基金相关人士以基金经理出差为由不愿正面回应。鹏华基金相关人士则称:本次报价并不存在虚高的行为,而是经过研究做过的决定,也低于主承销商的估值下限,并不高。

  中银鹏华力保过关

  中银基金与鹏华基金合计获配333.4万股,占网下发行数量500.1万股比例的三分之二,几乎可看做是包销了网下部分,成为海达股份顺利过关的关键。

  5月8日,因询价机构不足29家,海达股份被迫宣布中止发行,这也使得该公司成为继八菱科技(002592.SZ)和朗玛信息(300288.SZ)之后第三家因为询价机构不足而发行失败的公司。

  不过海达股份很快就卷土重来,于5月18日迅速重启询价,为了保证过关,保荐商华泰联合证券为此先后出具两份投价报告,在海达股份第二次询价时的估值区间为21.07~24.95元/股,与第一次询价时的估值区间22.01~26.06元/股相比,上、下限分别调低了4.26%和4.28%。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参与询价的59家机构103个配售对象中,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最为显眼。不仅因为两家机构分别出动了7只和6只基金之多,而且两家的报价均为20元,高度一致。

  其中,中银基金是第二次询价才现身,而鹏华基金则在第二次增加了更多的基金申购,其第一次报价就高达22.30元,远高于一般16元左右的水平。

  记者查阅59家机构的报价情况,发现20元每股的申购价格属于偏高的水平。仅次于光大证券一款集合理财产品、上海证大投资以及博时基金旗下的全国社保501组合等少数几只产品。

  事实上,大多数机构的报价均远低于华泰联合提供的投价报告,如国泰君安自营报价仅为13元,广发增强债基和大摩华鑫资源的报价仅14元,而华安基金旗下7只基金的报价也均在16元附近。

  在中银系基金和鹏华系基金的力挺之下,海达股份的发行价定于19.80元,对应发行后市盈率为26.4倍。而最终的配售结果显示,中银基金旗下3只基金、鹏华旗下丰润债券获得配售,4只基金合计获配333.4万股,占网下发行数量500.1万股比例的三分之二,几乎可以看做是包销了网下部分。

  “从整体报价情况看,没有中银和鹏华的力挺,这次海达股份的发行价将远远低于19.8的水平。”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从机构调低报价看,报价在15元以下的有好几家,说明总体上对这家公司并不是特别认可。

  对此,鹏华基金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本次报价并不存在虚高的行为,而是经过研究做过的决定,并表示之所以第二次申购的基金增多,乃是因为恰逢新股发行新规则运用,网下申购取消了锁定期。

  “参考海达股份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的估值区间,鹏华基金第一次22.3元和第二次20元的报价并非偏高。”上述人士说。

  随着IPO新规的实行,网下申购的3个月锁定期解除之后,新股上市首日抛售压力极大,机构大多选择首日就出逃。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抱着侥幸心理高价申购,以为可以趁着炒新当日出逃。

  高价申购猫腻多

  海达股份上市后,接连深跌,中银和鹏华的“高价”买套行为,被市场质疑存在券商和询价机构相互勾兑,利益输送问题。

  面对中银基金和鹏华基金“买套”的异常行为,市场上颇多猜测,甚至有人指出,如此高价申购,可能是专门帮助承销商和发行人“抬轿子”的。

  “不排除因为保荐机构华泰联合和鹏华基金以及中银基金比较熟悉,拉来捧场的可能。”一位广州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第二次询价顺利并发出高价,券商会动用所有的资源。

  针对此说法,前述鹏华基金相关人士解释称,“网下有效认购倍数高达10.8倍,也就是说全部报价中不低于19.8元的报价数量是本次网下发行总量的10.8倍,同时高于20元的报价数量是本次网下发行总量的2.7倍。由此可见,鹏华基金20元的报价并不偏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报价20元的鹏华基金和中银基金申购数量均极大:鹏华系基金累计拟申购数高达1248万股,而中银系基金更是惊人的4250万股,而很多询价机构申购数不过几十万股。对于总共发行仅1667万股,网下发行仅500万股的海达股份而言,仅这两家的申报数量已经具有绝对性的压倒优势。

  “这并不稀奇,当时有很多机构找来,希望我帮他们抬高发行价。”一位曾经热衷于打新股的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新股发行的时候,承销商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自己,希望高价申购,甚至许诺某种好处,每股返还几分钱。“都是人情,如果公司资质还可以,一般不会拒绝。”

  甚至,有时候是通过投资总监级别来运作。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告诉记者,其公司投资总监曾经暗示他可以申购某只新股,而他为了迎合领导,也只好照做。“这幕后到底有什么,我也不能多问。”

  不仅如此,据业内人士透露,哄抬发行价的行为有时候甚至发生在公司层面,作为基金公司和券商的利益交换,在其发行新基金的时候,券商会大力协助其发行,以壮大募集规模。

  询价机构做托、推高发行价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年初坦陈,他跟踪了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的、IPO网下询价报价少于30家机构的6只股票,通过对这6只股票的询价分析,发现有10个询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帮忙报价,存在抬高发行价的可能性。

  对于为何在海达股份二次询价中迅速介入,并且报出如此之高的申购价,中银基金相关人士以基金经理出差为由不愿正面回应。但是这并不是该基金公司第一次涉嫌利益输送。此前,该公司曾经因为溢价认购长江证券(000783.SZ)的增发而被市场诟病。

  “询价机构应对高于发行价的每一笔报价做出解释说明,而对于那些多次高报价的机构还应设立‘黑名单’,给投资者以提醒。若查实机构在询价中帮忙报价,则应该取消其今后询价资格,并加以重罚,以儆效尤。”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而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则认为,现在新股询价中的话语权仍旧不够均衡,承销商和发行人能够引导乃至控制发行价,报价低的甚至会被劝走,而规定20家询价机构即可满足的门槛太低,根本无法有效杜绝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

  “我建议至少应该达到50家询价对象,而有资格的询价机构高达千家,这个规定并不算多。”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新资讯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