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的未来在于其改革 “试验田”角色的回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08:2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文/叶一剑
对中国开发区发展的共识之一是: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而其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开发区尽管在企业集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崛起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新的竞争态势和全球竞争形势下,进一步寻求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公共服务配套的短缺,难以集聚中高端人才,区域内的社会治理也困境重重。园区的管理者和园区内的企业,都觉得,由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市新区转型,迫切而又艰难。
比如,基于城市的规划需求,需要修路,当进行规划时发现,无论怎么设计,这条路都需要穿过一个大的工厂,有的时候还不仅仅要穿过一个工厂,这些工厂还往往是园区内的大型甚至是标志性企业,此时,修路的压力和成本可想而知。而当你想建一个幼儿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时候发现,虽然开发区从空间已经拓展到300平方公里甚至500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依然非常紧张。
对此,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如果将开发区的发展比喻为是拍一部带有植入广告的电影的话,之前的开发区建设等于是先把广告给植入进去了,后来才发现,电影还没拍,现在很多开发区所进行的城市化实践,类似于在广告片中植入电影,要想得到一个带有广告植入的精彩电影的话,难度可想而知。
这时候,动辄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被寄予厚望,认为是对之前开发区发展模式的升级,在这些新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中,虽然也有明确的工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但在更早层面,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一个新城区进行规划的,主导思维是城市化思维。
开发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中,真的已经被边缘化了吗?
事实上,开发区不光是在城市化方面处于十字路口,在管理体制变革、产业升级、中国开发区走出去,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级开发区的批量批复等方面,也都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与有关部门对开发区在新的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扮演、战略使命的认识变得模糊有关。
中国的地域之广 、发展之不平衡、社会关系之复杂,决定了任何一项政策都难以采取一种简单的突击式的方式来推行,无论是在改革初始阶段还是在攻坚期,国家都需要在局部地区形成改革的“试验田”以获取新鲜经验,以推而广之。在整个体制转轨期,开发区实际上成为一种提供体制改革创新的平台,率先转入市场经济体制,较早地与国际规则接轨。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体制变革充其量可称得上刚刚棋至中局,甚至在很多领域在走回头路,在这个时候,开发区作为从一开始就承担的一项重要功能——扮演改革“试验田”角色一推以获取新鲜经验,推而广之——现在依然重要。
所以,开发区当然需要从城市化、管理体制、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反思,但最应该反思的是在新的国家发展阶段,其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在国家总体变革中的角色扮演倒是什么,这才是事关开发区未来的大命题。
而很遗憾的是,在新阶段的国家级开发区的产生过程中,无论是开发区自身,还是主管部门,似乎并没有想明白这些所谓的国家级开发区到底在充当什么改革的“试验田”,有时候甚至有“批帽子”之嫌疑。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在过去将近三十年的开发区发展中,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思维主导下的园区发展模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潮流,而今天的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将中国作为流入地的转移已经接近尾声,同时,流出中国的迹象也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开发区发展模式在后发地区或将遭遇困境,这需要决策者重视。而这也恰恰表明,开发区作为国家体制变革“试验田”的角色回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