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侗乡致富新路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10:53 来源: 中国网

  “我们寨子去年仅百家宴一项就接待游客2.8万人,收入60万元,每户人家平均增收4000元。”在中国西南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冠小屯,“侗族百家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繁成告诉记者。

  冠小屯是当地一个普通村屯,凭借“百家宴”这一在中国侗族地区传承数百年的独特饮食习俗,吸引着各地游客。随着“百家宴”知名度的提高,冠小屯的收入从2009年18万元增加至2011年60万元。

  和“侗族百家宴”一样,“侗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也成为当地侗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6年和2009年,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将“侗族刺绣”列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等方式进行推介和鼓励,“侗族刺绣”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以前,侗族妇女学习‘侗族刺绣’只是绣来自己穿,而今不同了,一块刺绣的市场售价可达上千元。”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说。

  “三江农民画”这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开发中传承。该技艺传承人吴述更告诉记者:“三江农民画已走向国内外市场,有500多幅画被各地博物馆收藏。”由于深受市场欢迎,农民画作者通过发展传统文化增收致富,每月约有3000元收入。

  “现在,三江共有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戏等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等11项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负责人杨永和说,由于农民在传承文化中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拾民间技艺。

  去年,三江引入民营资本,打造以侗族大歌为主要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坐夜》,再现集侗族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行歌坐夜(侗族青年恋爱形式)”活动。自去年10月上演以来,演出超过100场,观看人数6万多人,创下100多万元的收入,打造了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江建立了广西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侗族服饰、农民画、侗戏、侗族民间节庆等侗族文化的经典部分向世人展示。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了侗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2011年,三江全县接待游客131.5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26亿元。

  “如果群众不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获得利益,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被传承和保护下来。”杨永和说,正是由于侗族群众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取得了效益,民族文化才会不断被挖掘和整理,并发扬光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