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聘应届生、裁员、减薪 华锐“三重门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23:40 来源: 21世纪网当叶武晶在五月中旬听说华锐风电(601558.SH)解聘应届生的消息时,他一点都不感觉惊讶。“今年初,华锐就开始出现人事上的变动了,那时候就陆续有员工离职。”
叶是华电位于河北某项目的部门经理,其于2009年投产的一期10万千瓦项目,选用了67台华锐生产的1.5兆瓦风机。对于华锐的人事变动,叶武晶感受真切。“原来华锐安排了11-12个人常驻我们的项目现场,现在已经降到8人了。”
这样的变化始于今年2月。华锐内部人士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以应对今年惨淡的市场,高层有意重新审视公司的架构,并对各部门人员配比进行调整。“至少有一半人被从项目部(执行订单为主要业务)转到了市场部(拿订单),而且开始疯传公司可能裁员,因为觉得现有的员工过多。”
“传言”在最近被披露出更多细节。据称,此次华锐将裁核心研发部门30人,其他部门欲裁20%,未来有可能达60%。
尽管如今,华锐的员工们并未见到有关裁员的正式文件,但是不少人已经被上级约谈。“谈话内容无非是希望我们主动离职。”华锐国内市场部一位员工说,在被约谈时,上级提出让他去项目现场锻炼。在他看来,这样的调岗实际上是劝退,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换工作的是始于上周的另一则传言:华锐将从子公司开始减薪,最高降幅达到1/3。
实际上,早在2011年华锐高管层级的报酬已率先缩水。据其2010年年报,董事长韩俊良当年薪酬为税前858万元,去年则骤降至税前216.88万元。其他的几名副总也都由300多万元左右的薪酬减至100万元左右。
去年开始的行业骤冷带给华锐的经营压力并非只有以上所言。叶武晶证实,华锐近一年的后期服务,尤其是备件供应跟不上,造成了风机健康运营情况的下滑。
“这其实不是华锐一家的问题,只是他们过去的装机量太大,需要维护的风机太多,所以资金压力较大。”一位风机企业的销售经理认为。
被挤压的资金链
叶武晶有一段时间见到华锐的人除了抱怨再无其他话题,“主要是因为备件供货不及时,齿轮箱、电机等几乎所有配件都缺,其中变频器的问题最严重。”叶说。
去年,因为国家要求风机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华锐在去年底对叶武晶所在的风场一期项目进行技术改造,用由大连国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二代变频器更换此前安装的美国超导的产品。“但国通当时技术可能也没有完全吃透,给我们更换的前几批变频器问题很多。”叶武晶说。
故障在今年3月集中爆发。叶武晶表示,因3月份风速较大且风况变化快、不稳定,对风机的质量要求较高,但这也是风电场营收最好的时段。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刚刚更换完国通二代变频器的这批风机,居然集中出现运行故障,更有7-8台风机同时停机。
华锐由此为39台出问题的风机共更换了41台变频器,但到最后一台停机的风机更换完变频器并正常运用起来,已经是半个月以后。
实际上,因为开发商拖欠整机厂资金,整机厂又将赊销的压力转嫁给上游的设备商。而许多排名靠前的零部件厂商在整机厂付款未达到一定比列的前提下,往往拒绝交付全部数量的产品。而因为新建的风场项目减少,整机厂也往往难有更多的资金支付给零部件商。
这样的上下游的资金拖欠对整机厂商来说可谓不堪重负。据华锐2012年一季报,其营收账款已达到121亿元,而应付账款同样高达约101亿元。
叶武晶透露,按照项目建设初期华电与华锐签订的合同,后者提供的两年质保期将在今年到期,“但因为中间一些关键部件更换过,所以要延长一年的质保期。”
让他略感安慰的是,在一期项目所有风机的变频器都更换一遍之后,5月份的运行数据开始好转。叶所在的华电河北这个项目二期10万千瓦工程于去年底获得核准,仍选用华锐的风机,但本报记者获悉,该项目5万千瓦的三期工程将改用明阳的风机。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更郁闷,因为更换变频器的成本是我们出。”华锐内部一位人士透露,尽管变频器的问题是可以修复的,但是双馈风机变频器改造的平均价格仍高达30万元/套。
力拼国内市场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共计1492万千瓦,与去年7月发布的第一批风电规划核准2683万千瓦的规模相比,这次的拟核准项目计划减少了1191万千瓦,降幅近五成。
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去年华锐以2939兆瓦的新增装机落后于金风,位居中国新增风电装机第二位。
根据华锐去年年报,其兆瓦级风机去年收入约100亿元,增长率为-48.63%,但其3兆瓦风机的业务收入却实现了24.7%的增长率。
在国内率先量产3兆瓦风机一度被认为是华锐的一大竞争优势,但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实际上的停滞不前,也让这个英雄的用武之地有限,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库存。
在2010年10月公布的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华锐中标滨海和射阳两个共计600兆瓦的近海项目,但将近两年过去了,包括这两个项目在内的首批的4个项目均未开工。“首轮海上风电招标项目,从法律意义上看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华锐风电首席战略师胡渭说,“一期招标需要的风机都制造好了,但项目停滞,安不上去啊,涉及到好几个项目呢。”胡渭并未透露这些项目所造成的库存总额,但根据华锐今年1季报,其存货总额达到约88亿元。
为了扩大其国内的风机销售,华锐在已有两名副总裁刘征奇和陈党慧负责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底还将GE风电业务市场经理李京京挖来担任市场副总监。
此外,在过去已有20个基地,并且其中11个到去年年底还没投产的基础上,在今年仍大手笔的进行基地投资。较近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将在大庆和大同分别投资20亿元和15亿元建设新的基地,以期实现基地建设与市场订货和风资源开发的高度协调。
国际市场难挑大任
201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韩俊良曾喊话,华锐风电未来5年海外市场的营业额要超过公司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那时,多数人都还觉得他是在信口开河,但一位了解华锐国际业务部情况的人士透露,华锐在国际业务上的拓展还是很下了些功夫。
去年初,李乐成带领的华锐国际业务部还只有30多人,现在已经扩充至上百人,还在2011年初分离出欧洲业务部,由副总裁邓燕分管。
韩虽然不直接插手具体的海外项目,但给予了国际业务部许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客户缺钱华锐就投钱,因为有国开行出口信贷支持;尽量缩短交货时间,甚至可以把国内的订单往后排一排;将国际销售的质保期延长至10年。
根据华锐2011年年报,李、邓二人去年的业绩不错。但即使如此,2011年年报称,华锐当年海外销售仅占总销售的0.77%,但其约8000万元的营收比2010年度有大幅增长。
多名与李乐成接触过的人士称,他为人强势且嘴皮子了得,但这也无法改变国际部内部对美国市场的悲观情绪。“之前美国经济危机,中国企业有钱还是相对容易进入的,现在华锐也没有闲钱了。”前述了解华锐国际业务部情况的人士说,“因为与超导的事,华锐在美国的名声也不如之前。”
华锐曾表示,单独设立欧洲业务部是因为看到欧洲海上风电的机会,以及东欧的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兰四国的开发潜力。
但在美国麦哲华咨询公司中国办公室能源电力事业总监曹寅看来,这个市场同样存在风险,“欧洲已经有很成熟的风电市场,这些国家要求风机是高端可靠性的工业用品,但对于中国工业品的耐用性存在成见。而新兴市场虽然容易接受中国更廉价的产品,却也可能存在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