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进入“危机加时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0:06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希腊或引发“退出传染病”
全球经济进入“危机加时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此时的欧洲各国,尤其是希腊,都在为了尽早摆脱难以忍受的“危机待遇”四处求医问诊。
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北京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会议室内,来自花旗集团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特、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大卫·鲁宾、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蔡真真、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一同给出了一个让欧洲人高兴不起来的会诊结论:欧债危机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加时赛”已不可避免。
希腊由于组阁失败再次成为“暴风眼”,关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消息也愈演愈烈。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心是,增速放慢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政策支持的话,放慢的势头还会持续。
希腊或引发“退出传染病”
花旗集团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特表示,欧债危机现在最大的风险是: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将不可避免地对欧元区的经济和金融产生负面影响。花旗预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在50%~75%之间。
在布特看来,希腊是否退出欧元区,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6月17日第二次选举,如果选出的政府非常反对目前的一些财政紧缩计划,则希腊退出欧元区很有可能发生。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如果选举产生联合政府,并愿意接受财政紧缩计划的话,那么希腊短期内退出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是这样,今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上半年,希腊退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退出欧元区对希腊来讲是一个经济灾难,随之而来的将是其本币大幅度贬值、经济严重下滑。同时,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对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产生负面影响,金融市场肯定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它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信贷市场的萎缩,整个市场的融资冻结,意味着很可能还有其他国家也要被迫退出欧元区,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性”。
布特预测,如果希腊最终退出欧元区,为了避免其他国家退出,欧洲央行将会推出一系列措施防止危机蔓延,包括下调基准利率至0.5%,重启长期再融资项目(LTRO),对葡萄牙和爱尔兰执行第二轮援助,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手执行西班牙援助计划,进一步对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债券市场提供支持。
布特认为,即便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传染性可以被遏制,但是对欧洲经济的影响还是会非常明显,欧洲经济在未来十年很可能进入一个低增长时期。
欧洲银行业真的缺钱
布特分析说,欧洲现在主要有两大危机,一个是主权债务危机,一个是银行债务危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并不一样,在希腊是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银行债务危机,而在爱尔兰则是银行债务危机导致出现主权债务危机。
未来主权债务重组很可能会在欧洲几个国家发生,希腊已发生主权债务重组,这跟希腊退不退出欧元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葡萄牙现在已经有一些重组;爱尔兰除非得到更多官方的支持,否则的话,主权债务重组也将不可避免。
欧洲的银行总体上来讲清偿能力比较差,欧元区的一些流动性支持的项目正在不断地给银行提供资金,欧洲央行也继续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支持银行。欧洲央行贷款时需要提供的担保,实际上就是通过本身有支付能力问题的主权国家来做的,然而总体上,欧洲现在的银行体系都面临支付危机。
因此,欧洲整个金融体系需要额外的资本。但把银行体系拉回到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之上,到底需要多少资金?在布特看来,至少还要数以千亿计的欧元才有可能满足目前银行及其对资金的需求。但市场能够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另一个渠道是那些主权国家债务评级还比较好的国家,它们有可能能够提供支持,但欧洲这样的国家现在为数不多。
中国经济放缓,新兴市场压力大
“如果近期政策放松得当,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或现全年最低位。”花旗银行亚太区经济与市场分析部董事总经理沈明高认为。
5月14日,花旗集团发布全球经济展望和策略报告,将对中国今年GDP增速预期从之前的8.4%下调至8.1%。
“中国经济放缓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在经济增速放慢的同时,是否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解决经济放慢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资产价格泡沫化、失业率大幅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大幅上升等。”沈明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今中国需要面对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当经济放慢的时候能不能止住放慢的势头,或者用什么代价来止住放慢的势头;另外应该考虑在阻止经济放慢的前提下,如何减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伤害。
沈明高认为,短期要想缓解经济增速放缓,主要靠一些周期性的政策。周期性的政策无非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是降息。
但花旗的报告预计,中国货币和信贷会有所放松,包括年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或以上,以实现央行全年14%的广义货币增长目标,而年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目前实际存款利率仍然维持在零上下,且平均贷款利率仍远高于基准利率之上,花旗认为近期降息概率不大。
此前,央行“警戒”通胀,也闭口不提利率。近期出炉的《2012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表达出对通胀的担忧:物价相对处于不稳定回落状态,对经济回升较为敏感。分析人士指出,货币何时放松以及放松的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因此央行此番对通胀的担忧也间接解释了前期不调准、不降息的原因。
不过,沈明高强调,由于政策调整步伐持续慢于预期,中国经济下半年触底的可能性在上升。如果经济进一步放慢,失业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以及企业盈利下降等潜在不确定性可能增加。
中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增加影响到了其他新兴国家的心情。
花旗集团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大卫·鲁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对于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是“非常友善”的。因为在危机发生时,中国在信贷刺激之下也出现了强大的进口需求,而这一需求恰恰是那些身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新兴国家所需要的。
但如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国家自然会感到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现在放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其他国家关注的原因。”大卫·鲁宾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