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袁吉伟:银行存款竞争由暗到明 未来竞争重点在服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6: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6月8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范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化的推动阶段,不过这对存款竞争的影响要大于对信贷竞争的影响。

  近年来,存款资源的稀缺性趋势不容置疑。一方面,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对于高收益率的追求使得资金不断脱离银行体系,进入收藏品、房地产、民间借贷及海外市场等领域。

  另一方面,4万亿天量信贷投放后,银行存贷比大幅上升,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更是受到存款资源的影响。存款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银行吸储压力逐步增大,不断通过各种创新渠道加强吸储能力,银行理财产品正是基于此发展起来的。

  与直接派送礼品、加大存款返点力度相比,银行理财的发展既有利于利用现有存量客户发展中间业务,又有利于将大量资金继续沉淀在银行体系,只是资金形式的改变,有利于保证银行季末存贷比达标。不过,这带来的问题就是银行信贷波动较大,存款规模被粉饰,导致货币供给量统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与其银行隐性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如通过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存款竞争的有序展开。

  央行此次利率市场化举措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及时回应,主要表现为:

  首先,五大行先发制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率先上调了活期存款和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并且上浮步调一致。五大行存款市场份额高达50%左右,基本主导了存款市场的竞争格局,市场主导者的态度决定了市场追随者的竞争方式和成本收益。所以,五大行对于存款基准利率的上浮,也在逼迫其他中小银行采取相应的跟随策略,至少要与五大行看齐,否则就可能无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

  其次,存款定价差异化较小。根据各行的公告,五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保持一致,而一些城商行更为激进些。诸如,宁波银行将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南京银行则对一万元以上的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整体看,各家银行调整后的存款利率相差并不大,这一方面源于五大行对于利率的调整已经很接近央行规定的上限了,导致其他银行很难再有突破的空间;另一方面,本次央行利率市场化动作较小,其成本均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并无法拉大银行间的存款利率差异性。

  再次,长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变动。从各银行的公告看,除了南京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对1年期以上存款执行基准利率。银行对于中长期存款定价更为谨慎,主要在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同时在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受到严格控制以及有效信贷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银行对于中长期存款资源的有效配置存在障碍。

  央行本次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浮动范围,实质大于形式,虽平衡了各方利益,但影响有限。

  首先,利率市场化提出已有多年,但是鲜有实际推动。本次央行的举动对于外界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了其推动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是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金融改革相辅相成。

  其次,本次改革不会明显改变存款竞争态势。从央行公告后的银行举措看,在五大行的示范效应下,各银行存款利率基本相似,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会明显改变存款市场现有的竞争格局。这实际上将一部分银行吸储成本显性化,但还不足以使得其他吸储手段消失。因而,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将与其他吸储手段继续并存,使得储户收益。

  再次,银行收益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当前我国银行业依然是社会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在议价能力上有较大的主动性。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议价能力受限,使其利息收入将降低。同时,存款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银行资金成本进一步上升,资金成本和利息支出将有所增多。

  因而,银行净息差将收窄,收益较之去年将有下滑。但是,一些零售业务发展好、活期存款占比高、存贷比较低的银行受到的影响会相对较小。不过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收益的影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还取决于银行经营环境、业务结构、信贷议价能力等因素。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起步和预热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加快趋势,未来可能通过加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方式来实现渐进地改革,这就需要银行做好应对方案。

  一方面,如何实现存款业务差异化是个重要问题。相比信贷市场竞争,存款竞争同质化更为严重,因而银行应思考存款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定价的差异化策略,以应对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挑战。储户对于银行的选择除了收益率方面的考虑,还受到消费习惯、金融服务是否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成本竞争只是利率市场化初期阶段的主要竞争方式,随着竞争度的提高以及成本的上升,服务竞争将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点。因而,未来银行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核心存款客户的维护和管理等手段增强服务竞争力,避免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应逐步摆脱对于利息收益的依赖。目前,我国银行利息收益约占其营业收入的80%左右,因而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冲击银行净息差,降低银行收入。这也促使银行必须转型,通过发展中间业务等其他业务形势,实现业务收入的多元化。(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银行,你应该脸红

  中国银行业风险综合评估与宏观审慎监管

  刘煜辉:理解中央银行的智慧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