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主城最后的“赶场地” 扁担背篓云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02:39 来源: 重庆商报

  南岸区南坪,市民在集市上选购物品。记者 蒋雨龙 摄

赶场地里到处是这样的地摊 记者 蒋雨龙 摄

  说到购物,人们脑中第一个想到的地方是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是超市、百货商场、步行街……很少有人能想到,数十年前,我们父辈的购物,都是背上背篓,走上几十里路去集市上“赶场”。随着时代变迁,“赶场”已经渐渐淡出了重庆人的生活,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且不说周边的村镇,即使是在主城的闹市区里,也仍然有少数地方,人们像先辈们一样,每逢一个固定的日子,便来到集市上赶场。近日,网友“我爱南岸”,便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揭示了这样一个地方,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片主城为数不多的“赶场地”,就在繁华的南坪步行街中心地带,逢“二五八”赶场。

  摊贩 凌晨4点抢位置

  6月8日是南坪的“赶场日”,清晨4点多,单婆婆挑着她的核桃担子来到南坪正扬大市场,距离市场数十米的梯坎上,便是南坪步行街时尚的轮廓。尽管天色尚未放亮,但市场里已经人声鼎沸,卖蔬菜水果的、卖草药的、卖鲜花的、卖熟食的……各种小贩或挑着扁担,或背着背篓云集于此,大家都轻车熟路地找好位置,卸下货物,便开始休息或聊天。

  早晨7点,从四面八方云集的小贩们,已经把巷道两边的路面完全占据,早起买菜的人群只能在两人宽的路中间艰难前行。“只有赶场的时候,这里才准我们小商贩占道摆摊,平时是不准的。赶场一天至少能赚七八百元,是平时的两倍。”单婆婆说。

  顾客 享受那半天的悠闲

  邓毕福老人今年60岁,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南坪,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趁着赶场的日子,到市场里转转,遇到记者时,他已经在市场里逛了一个多小时,只买了一小盆花。

  “也不是非要买啥子东西,就是来感觉下那种味道。”邓毕福老人说,大部分赶场的老顾客,其实就是在市场里转几圈,吃点早饭,再和一些老伙计到小茶馆里喝杯茶,边聊天边溜达,偶尔看上什么顺眼的东西就买一点,很多时候根本什么都没买,一上午便消磨过去了。这就是他们所熟悉的“赶场”。

  管理方 赶场天可占道经营

  “赶场是几百年几千年的传统,我们不可能轻易废止,只能尽量想办法减轻它的一些负面后果。”管理人员舒乾告诉记者,这片赶场的地区由正扬市场管理,由于就在南坪步行街中心地区,平时是不准随意摆摊的,只有赶场日,摊贩可以在这几条小巷范围内任意择地做生意,市场方面不要租金,只收取每位摊主2~3元的清洁费,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尽量维持好市场秩序,保证道路通畅。

  舒乾说,每到赶场的日子,几条狭窄的陋巷一天人流量高达两三万,市场管理人员即使全力以赴,也只能尽量维持秩序,保持路中间的通道不被堵塞。至于噪音和卫生问题,舒乾表示,现在市场的清洁人员总共有30多名,每到赶场的日子都要加班加点工作,一天能清理出三大车的垃圾;而噪音问题则没什么办法禁止,“人一多了肯定就吵,总不能不准做生意的吆喝吧?”舒乾说,只有这两天,市场里噪音才稍微小了点——因为高考,小贩们都自觉没有使用电喇叭。

  人和、石桥铺、土湾…… 有群“赶场客”辗转主城

  目前在主城城区里,除了南坪外,仍然有一些地方保留着赶场习俗,如人和、石桥铺、土湾等地。渝北区人和赶的是“一四七”;南坪老菜市场赶的是“二五八”;石桥铺渝州交易城一带赶的是“逢五逢十”。除此以外,还有谢家湾、袁家岗等地,有一些零散的小贩聚集地,规模不大,也没有固定时间,按传统叫做“百日场”,就是天天都有的场。

  6月10日,记者来到石桥铺南华街的“赶场地区”,只见地摊沿着马路两边摆了100多米,蔬菜水果、衣服首饰、花草宠物……各种各样的物品五花八门,虽然地方比南坪宽敞,但来来往往的人流还是将路面挤得水泄不通。

  “我前两天才去南坪赶了场。”卖香蕉的付老板告诉记者,经常来赶场的小贩,都是自己这样的“赶场客”,今天去南坪、明天去人和、后天去石桥铺……反正哪里有“场”就到哪里,“全重庆赶场都是差不多的规矩:可以占道经营、不收租金,来的人多赚的钱也多些。”付老板说,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优惠条件,人们才络绎不绝地参与到“赶场客”大军中。

  对小贩来说,赶场可以多挣钱,对顾客来说,赶场也有诸多好处,邓毕福老人说:“赶场一是便宜,比超市至少要便宜一半,就说现在的粽子,超市里至少6元多,这里一般只要三四元;二是稀奇,很多超市里买不到的土货野味,比如正宗的土鸡、野菜、刚从山里挖出来的中药材等等,这里都能找到。”

  观点

  赶场风俗何以留存?

  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为什么“赶场”这种传承自数千年前的风俗能够保留下来?对此,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是重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这个现象。

  “相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重庆只能算是后起之秀,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这座山城形成了特殊的‘大城市、大农村’结构。”张老侃说:“比如南坪,周边二三十年前还都是农村,南坪就是南岸各地区农民赶场的地方。虽然现在变成了步行街,但是南岸仍有很多农村地区,这些村镇仍有赶场的需要。而变成了城区的南坪,市民也仍需要来自农村的野味、土货。双方都有需求,所以南坪中心地带才会留下这么一块‘赶场’的地方。”张老侃说,其他地区如石桥铺、人和等,都是如此,“重庆城市化历史不长、城市和农村互相交错,所以才造就这种情况。”

  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赶场”这一风俗正变得越来越衰落。“以前赶场时,不光有卖东西的,还有耍猴戏、唱川戏之类的很多娱乐活动。大人去买东西或者看戏,我们小孩子就去卖鸟的摊上玩鸽子、或者去看铁匠打铁。”60岁的南坪居民邓毕福说,“现在这些都没了。”

  “现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很少有晓得赶场的了。”24岁的南坪居民陈先生说,“比起赶场这种方式,我们还是更愿意到现代化的地方买东西。”陈先生指着不远处梯坎上人来人往的繁华步行街说。

  见习记者 肖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