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甘为人梯育英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5:19 来源: 经济日报

   让青年科技人才显身手

   通过各类科技激励和资助政策,我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培养造就了大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青年科技英才。

   6月13日,201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等6位青年科学家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位年仅36岁的青年才俊,在29岁就破格晋升为教授;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没有上过正规的高中,大学本科也读的是自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会军说,“我的‘出身’不好,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时代给予我的幸运和自己的勤奋”。在高会军看来,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学校和导师对年轻人的提携、培养,是他拔萃而出的“幸运”。

   像高会军一样,如今通过各类科技激励和资助政策,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308人,2001年至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36人。这些青年科技人才活跃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各条战线上,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两院院士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当前,我国已进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正在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须培养造就大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青年科技英才。

   院士们表示,“我国青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初见成效,然而仍然存在‘青黄不接’,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钟南山院士说,“青年科技人才有一个培养、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在物质上提供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当前,我国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合理,束缚了人才的成长。“近年来,我们论文专利数量、科技成果数量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但和其他国家比,真正的创新确实有很大的差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体制机制方面没有创造一种创新的环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说,“这些年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发表论文,出现一种急功近利、浮躁的风气,没有精力和时间在创新上下功夫,这在科技界相当严重,尤其对年轻科技人员影响很大。”

   教育体制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之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之“困”。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说,在培养过程当中,应当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而我国现在的教学体制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不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

   合力突破人才瓶颈

   只要不断做好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将成为我国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骨干力量。

   院士们表示,突破人才发展中的瓶颈,一方面,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要自觉增强使命感和创新意识,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质疑和超越老师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好,教师也好,要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大力提携和放手使用青年人才。

   作为兰州大学的校长,周绪红院士认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源头还是在高校,还是在大学里面,我们责任重大。“要坚持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来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注意学科交叉,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以身作则,在学术上指导年轻人,同时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年轻人。”万哲先院士举例说,清华大学孟昭英院士主持的无线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三个助手,后来都成为了院士,“这不是偶然的,我觉得应该总结”。

   广大院士都是学术带头人,许多院士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发现、培养、提携青年人才是大家的责任,也是推动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吸引科技人才参与到学部学术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战略眼光。同时发挥广大院士的明德楷模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没有青年人才,国家难以发展壮大。一直以来,我国就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设立了“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3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

   “制定实施这项计划,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汪承灏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关,日本以前出的人才少,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获诺贝尔奖的人也多起来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投入也好、基础也好等,都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准备了条件。”

   汪承灏表示,“我相信,只要不断做好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将成为我国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骨干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交通运输部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