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0 01: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在蔚县国际剪纸节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涌入,让平日安静的蔚州小镇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一些很少出门的本地居民,奇怪自己手里剪出的“小玩意”能有那么大魅力,竟让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不远万里前来“寻宝”。
更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剪纸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已在蔚县发展成为年产值3亿多元的大产业。“这正是文化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地方。”蔚县县委书记王志军告诉记者。
大好河山造就独特文化形态
张家口北接内蒙草原荒漠,南通京都繁锦之地,西连山西雁北煤城,东临承德避暑行宫,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里人民生存方式表现多元:有地少人稠精耕细作的农耕;有在草原上随着水草迁徙的游牧,也有在深山老林里扛着猎枪拎着铁夹的狩猎;有漫山遍野桃李芬芳的果木种植,也有湖光水色摇船撒网的渔业;有制皮做毡造纸打绳的作坊,也有张库大道行旅万里的商贸。
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有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泥河湾远古文化,有具有华夏民族意义的黄炎蚩三祖文化,有古代国文化,有金莲川、下八里辽代文化,有元中都文化,有宣府文化,有“第二丝绸之路”文化,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岔口”,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
“这些独特丰厚的历史遗产,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雄厚基础,也是对外开放巨大的资源优势。”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占华说。
据赵占华介绍,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张家口市把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全市每年拨专项资金1500万元,通过“非遗”保护中心、市民间艺术家协会、蔚县剪纸协会等政府和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对阳原竹林寺音乐、古民居建筑、张库商道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研究,并先后编撰、出版了《话说京西第一》、《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等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历史文化研究书籍。
目前,二人台、蔚县剪纸、口梆子、蔚县秧歌等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已有35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扶持下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历史遗存,全市先后实施了投资5亿元的鸡鸣驿保护性修复、投资9.6亿元的大境门综合改造和堡子里历史街区、元中都博物馆、泥河湾博物馆等保护工程,确保城市文脉的再现与传承。
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张家口市提出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战略目标,并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引擎,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坚持把“大好河山张家口”这个金字招牌当作有形资产来抓,把文化“软实力”打造成强市名城的“硬支撑”。
为此,加大对张家口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重点打造“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剪纸文化、边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六大特色品牌。加快启动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的9项古建筑群(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张家口堡、宣化古城与古建筑、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怀来鸡鸣驿、蔚县古建筑与城堡、古长城、阳原澍鹫寺塔、洗马林玉皇阁)和5大遗址保护修缮工程(阳原泥河湾遗址群、张北元中都遗址、蔚县代王城遗址、宣化区下八里辽墓群、沽源小宏城遗址)。
对于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化项目,在完整保护其原有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城市建设、招商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节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体育休闲、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民俗工艺等八大产业。同时,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好中华三祖、蔚县民俗、泥河湾、大境门、堡子里、鸡鸣山驿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好11个省级、50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加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力度,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凸显。
在借助外力方面,充分利用北京这个触手可及的资源库、近在咫尺的大市场,依托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百家央企进河北等载体,积极与国内大型文化投资集团接洽,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与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达成了文化产业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交易中心等4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
经过科学谋划,如今,张家口的坝上草原、崇礼滑雪、桑洋河谷、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区已初具规模;蔚县剪纸艺术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节庆产业链条业已形成;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水平大大提高。
让区域文化快步“走出去”
“从北京到石家庄,通过摄影师的镜头、通过公众展览的形式,通过首都北京、天津、省会石家庄数十万名观众的口口相传,张家口的对外影响力产生了几何级数的倍增效果。”对于在北京和石家庄相继开办的中国·张家口(国际)摄影大展,赵占华表示:“提升文化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推介。”
为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张家口研究制定了城市文化传播战略。从具体的文化产品、文化观念、标识、品牌入手,找准张家口的文化定位,确定统一对外口径,加强政府、行业和民间的各种文化往来,渗透于影视作品、音乐、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跨越地域和国界限制,努力使张家口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通过组织摄影大展、文化创意演出、文化论坛、民俗节庆等各类活动,塑造张家口实力之城、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崭新文化形象。创新文化载体,做好大型音舞诗画《大好河山》的商业化演出,推动口梆子新编历史剧《合符釜山》赴台湾演出,加快《炎黄大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鸡鸣山驿》《察哈尔》等影视剧的创拍工作,全方位、立体式推介张家口特色文化。
蔚县“打树花”:精彩绽放300年
夜幕降临后,一盆盆火红的铁水,几把木勺子,几位反穿着羊皮袄的农民将一勺勺温度达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不断向上奋力抛起,泼洒到古城墙上,铁水迸溅出朵朵金花倾泻而下,仿佛燃放的烟花一样绚烂。这一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就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蔚县“打树花”。
这一传流300余年的民俗表演发源于河北省蔚县暖泉镇。史料记载,暖泉镇自古铸造业发达,铁匠们打铁时,受四溅的铁花启发,便将一家一户的废生铁收集起来炼成铁水,扬抛甩溅在城墙上,铁水遇冷迸溅四射,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因此被称为“树花”。逐渐地,这种特殊的传统民俗艺术流传下来,并被称为“打树花”。至今,在暖泉镇北官堡村的古城墙上还有斑斑烙迹,这是暖泉人几百年来“打树花”留下的历史印证。
据说,古时,逢年过节富人们燃放烟花爆竹,而处于生活底层的炼铁技师们只能通过这种在打铁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庆祝节日,这种特别的“烟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打树花”表演时,表演者都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两条腿靠近铁水盆的一条为反穿羊皮,另一条为防火帆布。羊毛遇火只是变焦,不燃烧,可以很好地保护表演者。“如果用铁或其他金属的勺子,勺子很快会被铁水融化或粘连在一起,而且勺子把儿传热快。把用柳木勺子用水浸泡上几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不过一场表演下来,得用十多个木勺子。“打树花”表演者告诉记者。
据介绍,当一名好的树花艺人,一要胆量,二要力气,三还得有高超的泼洒技艺。勺子拿不稳,铁水可能泼到头顶上、脚面上。技艺娴熟的艺人把一勺勺的铁水向上泼十多米高,能打出形形色色的火花,有条形的、扇形的、散状的、圆形的,火花有大有小,有集有散、向上迸的、向下溅的,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众星捧月,有的像满天星斗……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打树花”这项艺术已开始走出暖泉镇,走向了城市和电视荧屏。“将来我们还要将这门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展现给全世界,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树花’的魅力。”“打树花”传承人自豪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