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携手传承中华质量文化 共同提升质量软实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7:42 来源: 中国网

  2006年9月至今,厦门市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峡质量论坛。2006年9月首届以“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为主题的质量论坛、2011年6月第二届以“ECFA 质量竞争、合作与突破”为主题论坛均吸引了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与厦门市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负责人高度参与。本届海峡质量论坛邀请两岸质量专家及政府、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质量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建言献策,深入交流。论坛的举办,为打造中华民族质量文化、提升质量软实力构建重要平台,为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实现共赢注入强大动力,对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建设质量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厦门市政府李栋梁副市长为论坛开幕式致辞。本报对与会专家、学者观点作了摘编提炼,以飨读者。

  今年6月18日,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举办期间,由国家质检总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质量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本届质量论坛就弘扬正确的质量文化有利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展开交流。这是两岸质量人思想的碰撞,这是两岸质量人合作的平台,这是两岸质量人共同的心声。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在致辞中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拓展,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百姓看重的重要战略课题,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课题。两岸开展专题研讨交流质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果与共识值得期待。随着两岸在质量方面的深入交流,两岸不断拓展交流领域,提升质量交流水平,两岸可以在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领域等方面加强信息和技术成果共享,在人才培养使用、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交流;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两岸可合理推进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质量文化建设,创新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两岸优秀质量管理方法;在共筑消费品安全保障体系方面,两岸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合作,共筑质量大堤,以给两岸人民带来福祉。

  本届论坛的主办方代表,厦门市副市长李栋梁则表示,厦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努力走科技含量高、质量优先、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质量发展纲要》颁布实施的开局之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行动方案和工作规则。当前,两岸关系持续向好、交流交往势头强劲,这些势必为厦台质量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厦台经贸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厦门市将利用好闽台文缘相承的区位优势,以海峡两岸质量论坛为载体,不断拓展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共同打造海峡两岸质量文化交流最前沿平台。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高阳在论坛演讲时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文化建设是组织和国家不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它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决定组织乃至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弘扬先进质量文化就是要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同时他呼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宣传先进质量文化、开展先进质量文化建设交流、培养质量文化建设人才等四个方面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两岸质量人要做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据本届论坛承办方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曾琳介绍,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正在考验同仁们智慧和能力,智慧源于思想的碰撞,发展离不开交流和合作,两岸质量人需要更加注重学习、交流,注重合作,强化质量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发展,提升质量文化的软实力,共同促进质量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质量发展与中国外贸转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

  赵校长指出:质量建设和发展,不单依靠监管和控制,还需要依托文化的力量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从根本上提高民族质量观念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文化和质量信念。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抑制出口贸易,国内国际原有生产要素优势正逐渐丧失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只有以技术创新和提升质量为突破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大力推行质量建设,才能稳定和拓展外需,实现外贸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持和提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他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全面加强两岸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岸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继续探讨建设质量文化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为两岸的质量发展、外贸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可孕育出优良品质文化——中华(台北)品质学会理事长杨锦洲

  他表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土壤,是产业必备的关键成功要素,企业经营要获得成功,且长期的高获利,不断的成长,其关键在于企业在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关键要素上具有竞争优势,任何企业的组织文化均会受到所处环境的相关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于华人企业所建立的组织文化会有深远的影响,企业应从中华文化的特质中解析出有助于孕育优质质量文化的元素。实践证明,凡是对中华文化吸收和消化比较透彻的企业组织,其基业长青的基础更为牢靠。

  以儒家思想塑造优质的品质文化——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监事卢瑞彦

  他从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忠、恕、四维八德”引申出儒家思想的质量管理“行大学之道、全面质量经营运作系统”,他指出:要塑造优质的质量文化,应不断提升质量意识,不断加强质量工作者的个人修炼,在日常的质量活动中,养成追求卓越、创新精进、持续改善、质量伦理的质量习惯,进而形成“对人心存感恩,忠诚以待”、“对事力求完美,质量伦理”、“对物完美无缺,顾客爽快”的优质质量文化。先进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将是企业壮大、稳定、长青的重要基石。

  培育人的品质 从高等教育品质做起——台湾中原大学校长程万里

  程校长站在一位教育者的角度诠释人才与质量文化塑造的关系,他认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质量是最根本的因素,而所有的事与物之质量皆取决于人,因此培育人的质量是最具关键性的成功要素。人才已不仅局限在专业技能内涵的定义,真正的人才是一种潜藏在生命中,表现在生活与工作上的态度、品格、风格等基本素养。高等教育所培育人才的质量,应该要符合“全人”(holistic person) 的精神与内涵,即包含“品格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培养内涵,“全人”的培养将有利于从思想根源培育优秀的质量文化。而要培育高质量人才,则更需高质量的培育制度与机制予以落实。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发展之路——中国质量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燕

  她从安全事件、管理体制、政策法规3个方面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技术、管理、道德4个因素。她认为,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社会诚信体系是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从管理新理念、管理新框架、技术解决方案、管理机制设计4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思路。

  从质量文化传承、融合与繁荣 谈各种管理系统之整合与融入——中华(台北)品质学会高雄市分会秘书长侯春明

  他从介绍ISO 9000系列标准、ISO 14000系列标准、OHSAS 18000系列标准、TOSHMS(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台湾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系统)标准、TTQS(台湾训练质量管理系统)标准及其PDCA循环的过程模式特征入手,对质量、环境与职安卫三大管理系统的整合与融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验证规范、文件体系的整合融入模式,并用鲜活的案例对系统内、系统间、系统外的整合融入进行了诠释,为企业在价值经营绩效产出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以卓越求发展 上海企业实施卓越绩效调查——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质量协会秘书长金国强

  他以上海企业为蓝本,通过实施卓越绩效的调查,全面了解上海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和总体水平,研究和预测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他分析认为,上海企业管理成熟度五个特征为:质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质量与企业价值创造有待更紧密契合;企业质量责任制已普遍建立,将责任落到“实际行动”有待加强;“顾客满意”驱动的持续改进已经确立,“卓越驱动”有待提升;企业质量投入力度较大,但“软实力”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质量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实际成效仍然是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他指出,当前仍有80%以上的企业没有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有效应用率低于50%,情况不容乐观。他提出未来实施卓越绩效,应当重点聚焦强化落实“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大力倡导以“诚信与责任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软实力”建设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

  亚洲品质组织(ANQ)的成立与两岸品质的未来发展——亚洲品质组织(ANQ)前主席王治翰

  他简要介绍了亚洲品质组织(ANQ)成立的经过及其理念,探讨两岸应该如何利用亚洲品质组织的平台,从事学习交流。他指出,品质是一个企业、国家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竞争基础,没有人能置身于品质竞争之外。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品质非常重视,已将品质工作作为一种“自然习惯”,形成了重视品质的文化。中华民族虽然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也有一些如“马马虎虎”、“不按程序办事”等不重视品质的习性,因此要注入品质元素,创建“以品质为中心的新中华文化”。他提出,品质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两岸领导人要为长期持续不断的“全民品质运动”共同努力,提升两岸民众的生活品质。

  构筑质量文化高地,增进两岸经济发展——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

  他从道德、制度、行为、物质4个层面阐述了质量文化的结构特征,从政府、社会、企业3个方面剖析了当前质量文化的现状,指出质量文化的状态取决于质量管理实践的水平和层次。他提出应当积极应对两岸质量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隔阂与技术壁垒,将“质量一流”作为共同目标,拓展两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两岸携手建立推进质量卓越共同行动计划。他建议要以“质量与品牌”为抓手,共同应对国际需求减弱的挑战,用20年左右时间,使两岸外向型产业的产品和品牌获得世界级质量信誉。

  (江 岱 陈震洲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