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夏粮丰收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5:39 来源: 经济日报6月21日,农业部在北京发布消息,预计今年夏粮的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丰”。而冬小麦实现“九连增”,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首次。
夏粮缘何能够实现“九连丰”?记者日前深入到粮食主产区一探究竟。
好政策鼓舞种粮人
“国家很早就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涨了7到9分钱,我们感到种地有效益,积极性都起来了。”一直关心国家农业政策的河南新野县王庄镇前孙村种植大户刘洪珍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他比去年多种了100亩,今年300亩小麦总产30万斤,毛收入超过30万元。
夺取夏粮丰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又对水利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加强投入,要在“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些政策犹如“及时雨”,调动了各地各部门及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受益于好政策,冬小麦播种面积和质量都稳步提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说。在往年好政策继续给力的基础上,今年一个新的政策亮点是,国家首次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重大稳产增产技术相结合,出台了南方早稻集中育秧等6个方面的技术补贴政策,中央财政为此共投入补贴资金33.15亿元。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这项“技术补贴”政策体现了我国支农政策的创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益于好政策,今年全国夏粮面积稳中有增,预计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
“除了种植面积扩大,总产提高主要靠提高单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种补贴政策。”山东省无棣县农业局副局长牛建生说,“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良种补贴,作用巨大。”无棣县徐庙村村民孙宝春说,去年秋天种了12亩“临麦2号”,是县里小麦高产创建攻关项目,种子由农业局从省农科院引进,并且无偿提供技术,适量播种后,小麦秋种基础明显变好。今年市县专家来地头实测,亩产达1406斤,而此前,亩产最多也就1000来斤。
去年秋季各地大力推广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带来的是多数麦田苗全、苗齐、苗匀,基本苗数充足。
为了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中央财政自2005年开始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补助,资金已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累计安排奖励951亿元,有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总结说,今年既有鼓励扩大农民务农种粮的政策,又有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政策;既有引导农技人员科技兴粮的政策,又有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补助的政策,表明了中央支持粮食生产的坚定决心。
好政策让农民尽欢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其中粮食生产始终是政策的重中之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406亿元,全国平均每亩种粮补贴由不到10元增加到80多元。
科技护航禾苗壮
在山东泰安岱岳区马庄镇,记者见到了岳洋农作物合作社的副理事长薛传谦。老薛告诉记者,“以前这时被蚜虫和赤霉病弄得手忙脚乱,一家一户施药没法解决。今年国家主推‘一喷三防’技术,在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4个时期,合作社牵头利用这一技术对病虫害统防统治,既能节约用药成本,也能推广实用技术。”
从5月起,11个夏粮主产省进入冬小麦“一喷三防”大面积集中喷防阶段。小麦“一喷三防”成为今年诸多关键技术的重中之重。中央财政两次下拨专项资金共计16亿元,对11个主产省、3.2亿亩冬小麦实施“一喷三防”技术补助。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告诉记者,在小麦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一喷三防”的实用技术,能够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保大穗、增粒重,这个举措“吹糠见米”,防灾增产效果好。今年主产区基本实现了“一喷三防”全覆盖。
“有了关键技术,科技真正到位还得依靠人员、规模和推广。”江苏省徐州市农委副主任董全才的话,代表了诸多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技人员的心声,也揭示了今年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更强的特点。
科技落实关键在人。100多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带着16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
科技到位赢在规模。全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在900斤至1000斤,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
科技服务重在推广。今年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通过建立“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带动户”的推广机制,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区平均产量增长10%以上。
各方协奏丰收曲
5月26日,记者在山东诸城市贾悦镇后徐宋村见到了出征的麦客于秋华,“今天我就要跨区到河南新野收麦子了,那里成熟得早,然后再去安徽收。”
跟着忙碌的麦客们,记者看到小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切碎还田装置,使秸秆就地切碎还田,实现了“绿色三夏”。先进的联合收割机使得小麦机收、玉米机种同时进行,作业时间缩短近半月。
全国10000多个农机作业队、1400多万台机械、150多万名农机手,仅用21天就收获了全国3.4亿亩冬小麦。农机的“隆隆”声是全社会奏响的抢收大合唱:
农机部门加强了跨区机收的指挥调度工作,对农机进行合理分配,避免供需失衡,同时为跨区作业的机手提供及时有效的价格、交通、维修等信息服务;
气象部门适时为农机手提供天气预报情况。农机手们能收到免费气象服务短信,可以合理安排作业地区;
公路管理部门为跨区作业提供绿色通道,对联合收割机免收过路费;
公安交通部门集中上路,用警车护送,保证了联合收割机有序转移;
供油企业的加油设施灵活机动,麦收进展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今年全国小麦机收实现了又好又快。机收平均每亩费用比人工收获少支出近50%,共为农民节省126.9亿元,为机手创收28.2亿元。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已达54.8%,农机作业水平9年提高了22.5%,相当于过去30多年的总量。
靠政策、靠科技、靠辛劳,各级政府、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了一曲粮食生产的中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