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优化发展:总量与质量共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4 05:59 来源: 经济日报

   红五月,巴蜀行,时时处处感受到四川加快发展的活力正强劲迸发。

   5月30日,通用电气公司全球首个创新中心在成都正式运行,中心主攻方向之一是页岩气开发;5月21日,总投资达80亿元的两个高端产业项目在天府新区眉山视高经济开发区同时开工。今年一季度,四川全省新开工项目3634个,同比增长104.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626亿元,同比增长81.7%。

   5月9日,成(都)绵(阳)高速复线通车,这是一个多月里四川通车的第六条高速公路;5月12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的重点项目——毗河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08亿元,可使约660万居民和460万亩农田“解渴”。

   四川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表明,2011年,四川省财政专项支出与基本支出之比为7∶3,即约70%的财力用于发展,30%用于吃饭,而2002年,这一比例则为3∶7。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介绍说,这说明四川财政已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调存量

   传统产业青春焕发

   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重容核容厂生产车间,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几根银灰色管道,从外表看,长不过数米,粗不过尺余,真可谓其貌不扬。二重集团党委常委李瑞潮介绍说,这是当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AP1000主管道,今年3月,首套主管道已运往山东海阳核电站安装。

   2006年,我国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高起点引进了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但AP1000项目中的核岛关键设备AP1000主管道并未从国外引进。如果主管道不能自主制造,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进程也会因此受阻。经过近4年的努力,2010年,二重成功研制出AP1000主管道。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的攻克,使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主管道实现国内采购,与从国外进口相比,每台可节约2亿多元。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二重,近几年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冶金成套设备、锻压设备、风电核心部件、核电、水电、火电成套铸锻件、重型压力容器、大型航空模锻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二重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四川老企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作为西部地区,四川的工业基础奠定于我国历史上几个特殊时期,存量较大,但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四川省有计划地对这批宝贵的存量资产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业技术投资项目,以提升效率,增强后劲。2007年,四川技术改造投资首破1000亿元大关;两年后,再破2000亿元大关;去年,这一数据已改写为3500亿元。

   一批历史悠久的企业因此青春焕发。与二重同时代的长虹集团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记者说起长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总经理刘体斌如数家珍。“长虹过去是粗放型的,主要做中端。”刘体斌说。近几年来,长虹面向高端转型,大力实施集成创新,产业制造已全面进入核心关键器件领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OLED显示屏等新型显示器件;同时,涉足冰箱压缩机等核心制冷器件的研制,形成从关键部件到整机一体化设计制造的优势,构建起主要消费电子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去年,长虹整体销售收入达到730亿元,已连续3年实现跨百亿元增长。

   如果说二重公司是老企业发展的代表,那么二重所在的德阳市则是四川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集大成”者。以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老牌”大型国企为龙头,以1000余家配套服务的其他企业为龙身、龙尾,德阳生产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他们生产的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尝到甜头的四川省,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今年一季度,全省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875.8亿元,同比增长29.2%,比工业投资增速高10.7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4.8个百分点。

   扩增量

   全力承接产业转移

   采访期间,记者亲身感受到潜力巨大、前景无限的西部汽车产业基地正在四川强劲崛起。

   5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采访,记者提出看看“最有看头”的总装车间,但碰了“软钉子”。相关工作人员抱歉地解释说,总装车间正在生产一款尚未发布的新车,不方便参观。“请你们看看焊接车间吧,也有看头。”

   确实“也有看头”。5万平方米的焊接车间里,工人、机器人、机械手和传输线组成一幅繁忙而有序的工作画面。每一台初步组装好的汽车外壳通过传输线传到面前时,电焊钳都会精准而稳稳地抓住,迅速焊接。焊头虽粗,但却像巨蟹的钳子一样灵活自如,几秒钟,一台车的外壳便焊接完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柯斯达、普拉多、速腾、捷达4款车在这里混线生产,日产800台,年产25万台。

   “多年的汽车梦,今天总算看到了成效。”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桦感叹道。李桦介绍说,世界知名的汽车生产商德国大众、日本丰田、沃尔沃、中国一汽、吉利,以及世界知名零部件生产企业江森、博世、汉高等,都已进入成都经开区建设生产基地。2011年,整车产量达到15万辆、汽车工业销售收入541.8亿元。到2015年,预计整车产能可达100万台,产量70万台,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进入全国汽车产业集群格局的二级体系。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5月22日,国内最大汽车铸件生产企业一汽铸造有限公司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有色铸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亿多元,一期建成后,每年能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EA211发动机铝缸体、铝缸盖等核心部件各45万件,将进一步完善成都汽车配套产业体系,增强成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成都向北,一个颇具规模的汽车产业带已具雏形。在德阳市,一期投资10亿元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正在加紧筹建;在资阳市,四川南骏汽车集团与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设立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正加紧建设,计划2013年前形成年产15万辆商用车能力;在绵阳市,华晨集团投资建设的集整车、发动机、零部件为一体的南方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记者在南方基地的花荄工厂看到,出口至土库曼斯坦的小货车已贴上编号准备发运。到“十二五”末,华晨南方基地将达到30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50万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

   其实,汽车制造曾是四川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但主要布局在重庆,随着重庆成为直辖市,四川汽车产业几乎“归零”。从“零”起步的四川汽车产业,2011年成功实现总产量突破30万辆、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乘用车产量突破10万辆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实现利润56.7亿元。“十二五”时期,四川将实施系列改扩建项目,积极发展中高级乘用车产品,形成100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建设西部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迅猛崛起的不仅是汽车产业,电子信息、油气化工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四川工业经济新的支柱,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奠定了四川加快发展的长远基础。随着上述产业的兴起,四川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偏重的经济结构正在改变。2011年,四川工业规模已达全国第八,连续几年工业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

   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短短几年间工业规模何以异军突起?四川省招商局的答案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四川累计引进到位直接投资1.9万亿元,是之前10年总和的3.8倍;4年累计利用外资255亿美元,是改革开放30年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1.6倍。

   占高端

   龙头带动配套发展

   到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司采访前,记者心里直打鼓:这个行业目前困难不少,这家企业运行如何?走进厂区,只见宽敞的无尘生产车间内,生产线流畅运转。在导电玻璃生产车间,工人李祥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工作10小时才能完成订单任务。

   汉能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冯电波介绍说,“现在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八成出口到国外。”他说,汉能之所以不受影响,关键在于公司主要生产非晶锗硅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处于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高端。同时,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击风险能力高。

   在四川采访期间,记者时常听到“招商选资”这个说法。不只在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的成都、德阳、绵阳,即使在川北广元等相对偏远的地方,低端产业、污染严重的产业同样不受欢迎。选择高端产业、站上产业高端,已成为四川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坚定原则。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这几年悉心扶持发展的高端产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68%。据预测,“十二五”时期四川有望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全国第三个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从一开始就站上了产业高端。芯片虽小,却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先是落户成都“探路”,汶川地震之后大幅增资。目前,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装着成都生产的芯片。

   在终端产品方面,富士康成都基地的总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电脑年产能达4000万台;此外,四川还引进了纬创、联想、戴尔、仁宝等龙头企业。目前,四川电脑产能已达约1.2亿台,全球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成都制造”。

   “龙头”相继落户,不仅带来生产能力的突飞猛进,更带动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纷纷入驻,促进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换代。

   “十一五”时期,四川工业发展成功实现了扩量升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4年间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900多亿元,增长22.3%,是2007年的2.5倍。

   “川猪川粮安天下”,这是四川坚守几十年的原则,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责任和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同时,四川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1年,四川2.1万亿GDP中,工业所做出的贡献达63.5%。

   作为一个西部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东部一些省份已相当接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