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680万高校毕业生如何迈过就业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凌军辉仇逸茆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6月以来,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备受关注。在总体就业率超过90%的局面下,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值得重视。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吴找工作很纠结。“高考填志愿时,听说计算机很热就报了这个专业。”小吴告诉记者,毕业后才发现,市场上的研发和技术岗位很少,本科生几乎没有机会。和班里很多同学一样,他最终签了一个电脑销售的岗位。

  “一些热门专业就业趋冷背后是高校开设专业缺乏理性。”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陈浩明说。

  “现在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与宏观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关联度越来越强。”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毅说,高校设置专业必须“顶天立地”,一方面要紧跟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办学实际,以特色发展赢得市场。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

  “一些大学生对岗位挑三拣四,总想一步到位。”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钱静峰认为,就业满意度低还暴露出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很多毕业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和就业中摇摆不定。

  记者在江苏、甘肃、重庆等地调查发现,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极端情况下还出现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

  “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江苏红豆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在很多专业性不强的岗位上,研究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综合考虑,公司更倾向于要本科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破解当前就业困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应进一步从政策和资金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是要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