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日常 变在点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4:39 来源: 经济日报行在日常,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些改变汇集在一处,定格成一幅幅关于“行的变迁”的美丽纪录:
崔晓燕家在山西省长治市的东北角,过去她深感自己住得太偏僻,无论去市中心还是出门去火车站都不太方便。虽然家门口守着2路公交车总站,可公交车车况差、班次少,再加上站点设计也不尽合理,崔晓燕出行宁可“打的”,也很少坐2路车。
近几年,2路公交车调整了站点,沿线不仅能到市中心、火车站,还途经一家比较大的医院。此外,车况也大为改善,全都换成了空调车,考虑到去火车站的人行李多,还穿插有双层公交车跑这条线。崔晓燕的出行观也随之改变,“我到和济医院做产检也经常坐2路车,现在觉得既舒服又方便。”
过去宁可“打的”,现在喜坐公交,崔晓燕出行选择上的变化,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看来并不奇怪。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完善,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已成为不少城里人的首选。
与此同时,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也正在悄然推进。
杨芸芸和潘静育的家都在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丁栅社区。高考结束后第一天,这两个高二学生结伴坐上K213路公交车,赶着回嘉善中学上课。“现在课程紧,我们都住校。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就坐这趟车,到了终点站再换一趟K105路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学校。”杨芸芸说。
在杨芸芸和潘静育看来,一张公交IC卡,第一次刷卡同样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坐农村公交K213路和市内公交K105路没有任何区别。
农村公路建好了,城市公交延伸到了农村,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成果,杨芸芸和潘静育感觉到的“很方便”、“没差别”,也正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表现。
6月10日晚上9点,贾丽乘坐G20由济南出差回到北京,一出北京南站的出站口,直接刷卡就进了地铁4号线。“我家住海淀,地铁出来换趟公交车就到,也就1个小时吧,回家很方便!”贾丽笑着说。聊起这几年市内乘车出行的变化,贾丽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10年前我从老家来北京上大学,就怕买到北京南站的车票,不通地铁不说,公交车线路少,要倒好几趟才能回学校。现在出火车站口就进地铁站口,我还真省了不少心。”
无论坐火车、飞机还是乘长途客车,人们来到一个城市后不用拖着行李箱到处找公交车、地铁站和出租车,往往没出站门就能循着指示牌找到交通工具。曾几何时,这是令人向往的出行方式,现在已在我们身边变成了现实。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与一个国家公路、铁路、民航等单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指出,近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国的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当前,我国已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快,老百姓的出行换乘衔接也变得更加便利。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这10年,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通理念。城市公交优先的大力推进,让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公交的快速发展,不仅打通了一根根连接乡村的“毛细血管”,也使得城乡对接更加通畅;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长足进步,更使得人们出行的选择范围和便捷程度大大提升。这些看似细微寻常的变化,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关报道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