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吉林省农科院党建助推科技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4:39 来源: 经济日报

   如何培养引进人才?农业技术如何创新?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地方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作为省属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急先锋”,吉林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重点突出科技创新,使农业科研工作能够确保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体制僵硬,在岗的人没事干,干活的人进不来。而通过改革,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吉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杨志刚表示,全院通过实行“末位淘汰,评聘分开,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有效地实现了人员流动,让职工更有危机意识,既激发了工作能动性,又提高了机构运行效率。

   “必须在改革中向前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董英山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

   随着改革进程逐步深入,改革目标日渐清晰。从2003年推行“扁平式”管理,到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再到专业技术岗位分级,尤其是正在进行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吉林农科院始终把推动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

   “按需设岗后,无论是谁,只要有水平就能来竞聘,一下子把用人机制搞活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大幅度减少。”杨志刚对记者说。

   人才是事业之本。围绕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吉林省农科院从过去的因人设岗改为如今的“因需设岗、因岗聘人”,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5年来共引进博士、硕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60人。吉林省农科院现有的889名科技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331人。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改善,扭转了人才外流和人才匮乏的局面,省农科院还被评为“吉林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制度是保障,坚持是关键。吉林省农科院之所以能够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得益于其把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常态工作,常抓不懈。他们从选派、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安排,确保评审程序的公开、公正、公平。每次改革方案出台前,院党委坚持深入到职工中去,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董英山说。

   近年来,院党委紧密结合科研开展党建工作,以科研为中心,立足服务“三农”为根本,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党建和科研工作有时“两张皮”现象,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收到显著成效。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推动全院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深入农村、深入实践,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科技的情怀,院党委组织开展专家示范户和博士联系户“两户”工作,全院200多名专家和博士面向农户、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示范户和联系户,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在镇赉县嘎什根乡那林村,村民祝立军在水稻所所长赵国臣指导下学会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的技术。如今,祝立军种植了42亩水田,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成了村里的示范户,他还带动全乡发展水稻生产,获得巨大经济效益。“过去,这里的小伙子娶媳妇儿都是难事,现在再也不愁了!”祝立军难掩心中的喜悦。

   “农业生产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只有深入到第一线,才能发现问题。”从1988年起,赵国臣就一直在嘎什根乡扎点。为了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他不顾条件艰苦,常常一住就是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国臣的指导下,全乡种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乡无水田,发展为现在全乡无旱田。全乡现有水田22万公顷,人均收入已达14000余元。乡党委书记姜永平感慨地说,“是农科院专家给嘎什根农民带来了科技,带来了美好生活”。

   目前,全院在吉林省有5个示范基点县、70多个试验基点、30多个示范推广基地,每年有300多人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近200位专家和博士建立了科技示范户、联系户,经常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2011年,吉林农科院在独立项目主持人和青年博士中开展建立科技示范户的工作,被省直机关评为“党建创新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