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牛华勇:气候谈判为何只看到热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11:10 来源: 中国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定了一个“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看似华丽,实则成为谈判中的死穴。

  6月20—22日,“里约+20”峰会举行,各国继续探讨CBDR(“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议依然存在,让人们在德班会议得到短暂的温暖和慰藉后又心怀忐忑——德班之前失败的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给人留下阴影,大家渴望找到理由和勇气继续守望在谈判桌前。

  解开华丽的死穴

  哥本哈根之后,大家对气候谈判的期望值降到了极点,大家纷纷猜测,气候谈判框架本身会不会忽然就解体了?所有的势力都在忙着敷衍塞责,整个谈判又回到了原点。德班会议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们一再为整个谈判的命运而担心。美、加、日三国近乎无赖的强硬表态,将近二十年来逐步建立的整个气候谈判框架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气候谈判已经进行了17次之多,在今天来看,这许多谈判带给我们的最重大意义,就是让我们学会思考这样的一个谈判到底有没有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定了一个“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Commonbutdifferentiatedresponsibilities)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中的不同角色和历史责任,以便区别对待。正是这个原则,看似华丽,实则成为谈判中的死穴。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则更进一步,确定了发达国家实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的目标,并且确定了三个碳交易机制,建立了全球碳市场的基础。而对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规定任何强制性的减排义务,只是希望大家可以自觉。

  如果当初把《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期限多约定几年,说不定就不会再有今天的反复了。2012年,议定书到期。围绕下一步的机制安排,国际社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争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各国都想在新的机制安排中,取得最大的利益。糟糕的是,似乎所有的参与方,在原有的框架之下,都受尽了委屈,从而在新一轮的谈判桌上,要报复性地找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在这种气氛下,早年的大量努力的成果,都必将付之阙如。

  这种全球的多边谈判机制安排的内在缺陷,让谈判本身逐渐变成了误导公众的障眼法——媒体和公众热衷于大国外交博弈和政客的表演,鲜有思考背后的逻辑与秘密,关注谈判本身,忽略来自市场和民间的自我冲动及发展努力——尤其是——一向把低碳经济视为政府职责的中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