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商对峙:“蒜你狠”变算得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2:37 来源: 重庆商报
农商对峙:“蒜你狠”变算得精

  商报图形 王若静 制

  每年6月中旬,随着新蒜批量上市,市场上大蒜交易本该进入旺季。然而,记者昨日走访市场却发现,由于今年产地减产导致新蒜价格高企,我市新蒜批发量同比下滑两成多。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各自收益,产地种植户与蒜商也在心理价位上进行着“博弈”,导致新蒜走货量不及去年同期,也令今年新蒜的市场行情充满变数。

  市场

  批发量下滑两成多

  昨日中午,当记者来到观农贸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大蒜交易区见到老板倪晓红时,她正在“悠闲”地看连续剧。

  “我现在卖一斤新蒜还要倒亏0.5元。”倪晓红无奈地算起账,她主要销售的是河南白皮蒜,目前仅是新货产地价就在3.7~3.8元/斤,加上运费及各种杂费,运抵重庆市场,批发价至少在4.2元/斤。

  “去年这个时候,一斤新蒜批发价最高时也才2元左右。”倪晓红称,为了保客户,她不得不按产地价每斤3.7元卖蒜,算下来一斤要赔0.5元。“我现在都不敢进货了。”倪晓红告诉记者,若这种低迷行情持续下去,她手中30吨的货,至少要亏三万元。

  记者走访市场一圈,喊亏的不止倪晓红一家,商贩们反映更多的却是即便亏本卖,销量也不尽如人意。“与去年同期相比,我这里目前销量就下滑了三分之二。”另一位销售商张朝辉介绍,他销售的蒜来自山东和河南的各一半,去年这时每天批发量大概在40袋(每袋40斤)左右,而目前一天才卖出十几袋。

  作为销售大户的倪晓红也抱怨,去年同期一天的批发量就在300~400件(每件40斤)之间,而如今三天了才销售出100件。“这种状况在我做生意20年中都是极其少见的,今年的状况更是近三年罕见的。”倪晓红说。

  “今年新蒜上市销量的确较往年有所减少。”观农贸市场总经理张晓强证实,该市场去年6月中下旬大蒜每日走货量为150吨以上,而目前一天的走货量就较同期减少30多吨,下滑20%以上。“今年新蒜减产,不仅量少价高,加上还要经过清理入冻库,而并非马上投向市场,的确影响了销售。”张晓强分析道。

  不过,据张朝辉透露,如今产地种植户与收购商因心理价位不能达成一致,也导致了目前市场上新蒜流通量减少。“价格低了,种植户不卖;价格高了,收购商不进货。”张朝辉、倪晓红等批发商均表示,他们均有派人在产地收货,但由于蒜农蒜商均在观望,目前也拿不到货。

  原因

  蒜农蒜商均对峙观望

  而昨日,记者在中国大蒜网上查询到,作为全国大蒜主产区的山东金乡,目前大蒜产地价经过前段时间的上涨,目前已稳定在每斤3.8~4元之间。

  “农户心理价位低于4元/斤就不愿卖;而作为收购商,心理价位高于3.5元就不敢进货,现在双方都观望着。”山东金乡县联谊贸易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康征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席话证实了重庆批发商张朝辉的说法。

  康征锋透露,今年新蒜的种植成本价格就在每斤2.5元左右,加上今年减产因素的影响,农户惜售情绪强烈,加上蒜的存放成本,农户为了保证收益,心理价位自然调高至每斤4元;而作为收购商,蒜一旦收上来,要经过清洗、加工、入冻库等程序,价格一旦超过3.5元,所承担的风险就更高,因此目前即便新蒜价格稳定在4元左右,都不敢动手进货。

  “仅我们公司10天前就停止从农户手上收货了。”康征锋称,2010年也遇到减产,当年6月份新蒜收购价就在每斤4~5元上高企,结果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大蒜价格一路下滑,让许多收购商赔惨了,所以目前对于新蒜心理价自然调低至3.5元/斤。

  分析

  大蒜后期价格存变数

  “目前,农户与蒜商之间的确存在着心理价位的‘博弈’。”山东金乡县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常务会长杨桂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尽管农户与收购商并非“低于4元不卖,高于3.5元不收”那么夸张,但今年的新蒜必须赶在8月底之前入库冷藏,由于今年仅金乡新蒜产量就较去年减产30%以上,导致新蒜一出来就价格高企,农户与收购商都想保证各自的利益,观望情况的出现也实属正常。

  “不过,双方的观望持续,也的确让目前新蒜的走货量明显低于去年。”杨桂华透露,至于低多少,目前还无法统计,不过,这也让7月份之后大蒜价格走势充满变数。而对于市场是否存在炒蒜行为,杨桂华认为,炒蒜需要巨额资金,从手头掌握的信息来看,目前没有大炒家入市。

  “蒜农、蒜商对峙观望,谁也说不准后市究竟如何。”康征锋则表示,真正影响本年度及来年长达9个月大蒜价格走势的是8月底大蒜的入库量。康征锋表示,观望若持续,大蒜恐迟迟无法入库,要么后期市场上流通的货减少,导致价格更高;要么双方都扛不住,新货大量出售,导致价格一落千丈。

  纵深

  市场信息亟需对等

  “通过近期蒜农与蒜商之间的‘博弈’,不难看出,近两三年来,农户与经销商之间进入了‘磨合期’。”昨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胡定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农户的商品意识逐步提高,已经告别过去种什么卖什么、对卖出价格缺乏意识的时代。

  胡定寰称,经销商对农产品市场风险意识也有所加强,懂得在机会与风险之间做出权衡,这便出现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相“磨合”的新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以今年为例,年初国内多省市大葱、白菜价格出现较大涨幅;猪肉价格在经历去年的疯狂之后“大跳水”,尽管近期出栏价格回升,但零售价格仍低于去年同期;大蒜、鸡蛋价格则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下跌后再度反弹……一边是农产品丰收,农民发愁卖不掉,另一边是城市里菜价高涨,市民直呼买不起,农产品价格反复波动情况屡现。

  对此,胡定寰指出,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太多,这样一方面农民大幅度的利润都被中间环节所吸收,农民挣不到钱,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价格很高;另一方面导致信息不对称,农户得不到市场的正确信息,所以盲目生产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因此,农户、经销商及消费者要达到共赢,农产品市场信息亟需对等。

  本组稿件由记者 刘渝畅 采写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