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司决策的对冲机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03: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一戈

  宋卫平的三步棋走得异常坚决。

  先是卖项目。先后转让杭州兰园、新华造纸厂地块、上海外滩地王10%的权益、无锡项目(后并入融创合资公司)、上海东海广场、绿城广场等,回笼流动资金超过50亿元。

  引入九龙仓。若股份配售和发行可换债全部完成,绿城总共可获得注资约51亿元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1.8亿元)。待可换债发行完,九龙仓将成为绿城第二股东。

  与融创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绿城将旗下长三角和天津的9个优质地产项目相应股权注入合营公司,获得33.72亿元的对价。

  这三步全部走完,注入绿城的资金约有100亿元。事实上,在引入九龙仓以后,绿城迫切的债务危机就已解除。而与融创合作后,加之它对杭州几个高价地块的处置,绿城基本平安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绿城倒闭的传闻不绝于耳。我买不起绿城的房子,但不瞒你说,我喜欢绿城,倘若绿城若真的倒闭,我会比较伤感。主要是因为,绿城的房子品质是业内数一数二的,绿城的企业文化里有人文的因子。

  私下里,有好几位朋友说,绿城这样的企业不能倒。孙宏斌也说,绿城有人帮,是因为它积了很多德。这当然是良善之言。不过当年顺驰被收购,也只是因为它多买了一些高价地,而不见得做了什么恶事。

  市场自有其残酷逻辑。潘石屹买下上海绿城广场,孙宏斌拿33.72亿元与绿城合作,固然不排除相帮的成分,但说到底,这还是一门生意,否则,老潘再善良也不见得会掏20多亿来救绿城。顺便说说,2008年绿城陷入危机时,坊间传言老潘准备了百亿银子准备收购绿城,孰料它起死回生。

  从理论上来说,九龙仓全部程序走完,其24.6%的股份与宋卫平第一大股东25.4%的差距不足1%,若再从二级市场收集一点股票,绿城就该姓九龙仓家族的“吴”了。所以有人形容宋卫平是“壮士断腕”,毅然而超迈。

  正因如此,在6月22日新闻发布会上说自己“败军之将不足言勇”的宋卫平,仍然赢得了全场近百家媒体的热烈掌声。是的,在我看来,宋卫平,如同从顺驰走来的孙宏斌一样,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企业家。

  宋卫平说他要“面壁思过”。然也。宋卫平和他的高管们确应反思:绿城何以至此?

  多年以前,我在采访宋卫平后,提出了“一个人的公司”的概念。意思是,公司的领导人,尤其是作为创始人的领导人,他之于公司的影响有可能是一个人掩盖了所有光芒。这在地产界是普遍现象,任志强、冯仑、王石、宋卫平、孙宏斌、朱孟依、黄文仔、许家印等等,莫不如是。这些企业家固然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谁能保证他们永远正确永远不昏聩?一旦出现重大失误,就会给公司带来致命危机。

  那时,当我听说绿城在某个县级小城拿下一个60多万平方米的大盘时,我是惊讶的。当我听说绿城在北京第一个项目居然是在无比遥远的房山时,我是惊讶的。也许这只是小问题,即使艰难如2008年,绿城也挺过来了。

  但是,2009年9月22日,宋卫平在苏州斥资61亿连拿两个地王,我就真的无法理解了。高价地通过高溢价的品质来流转,这种模式必须是以楼市的长久疯狂为前提,否则击鼓传花的游戏随时可能OVER。我不是事后诸葛,而是政策多变施加的悲观。

  有朋友说,宋卫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他2009年出没于各个地王拍卖现场时,绿城的高管们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没有人出来制止?显然,高管们也认可甚至服膺了这种高地价、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城模式。或者不是,他们只是习惯于让宋卫平充当照耀一切同时也遮蔽一切的太阳。

  指手画脚容易,有何建议?想来想去,龙湖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可资借鉴。重大事项表决,每个委员一票,老板吴亚军也一样,但吴亚军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设置,既保留了老板的权威,又不至于犯重大错误。

  但有几个老板愿意放弃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独断权,而行民主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的诱惑是多么大。有些公司,包括国企,也设有投资决策委员会之类,却只是个摆设。(李一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