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05:59 来源: 经济日报新华社记者
如果不是小说《暴风骤雨》,元宝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东北村落。
如果没有老支书张宝金,元宝人的日子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红火。
如果?历史从来不相信如果。它总是以看似偶然的发生,告诉你实属必然的结果。
一面引领发展的旗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
土地,对元宝人更有着特殊意义。
66年前,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让无数像小说中“赵光腚”一样的穷苦人分到土地,当家做了主人。然而,后来被“归了大堆儿”的土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连撒欢儿拉套的骡马也变得无精打采。一年干下来,200公斤的亩产和人均8分钱的工值,使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元宝人心里沉甸甸的。
1977年,时任村四队队长的张宝金站在南大排田埂上对全队村民说:“再这样‘大轰隆’下去,不行!”
他吩咐大伙干两件事:一是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二是包活到人,落实生产责任。“每个劳力包几垄地,谁头遍铲不完,二遍继续干,春天由谁播种,秋天还由谁去收。”
当金黄黄、沉甸甸的玉米堆满了场院,四队打粮单产过千斤,上交粮食比其他六个队的总和还多,年底分红人均工值从8分钱增加到2元钱时,全村上下不由得对这位从山东闯关东来的裁缝匠刮目相看。
1980年,张宝金成为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在土地承包改革的暴风骤雨中,他带领着元宝人开始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1983年6月10日,张宝金把全村党员召集在村部,把自己的想法端了出来:咱村是土改第一村。那时,群众跟党走是能让耕者有其田,如今,咱要带领群众致富,就得响应上级号召搞村办企业,以工富农。
办砖窑、造木器、做筷子、搞铅笔,从大兴安岭到大连,从国内到俄罗斯,元宝人一步一跨越,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梦想,在奋斗中实现。如今,元宝村已有38家各类企业,全村年产值达3.3亿元,村民90%的收入来自工业,人均纯收入1.82万元,高于全省1万多元。
元宝村富了。
可张宝金又有了新的打算。
他对村干部们说:“老百姓满足了,当干部的可不能满足。啥事都等老百姓想到了你才去干,党的先进性咋体现?咱要想不被落下,就要从科学发展中找出路,不仅要考虑眼前,更要考虑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
元宝村,因“元宝顶”而得名。但由于持续过度开垦,植被受到破坏。每年大雨裹挟着泥沙呼啸而下,不但冲跑了庄稼,连山路也被冲垮。
看着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张宝金下定决心:退耕还林。
十年树木,渐已成材。瞧着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林木,张宝金笑逐颜开。他侧过身歪着头对记者比划道:“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树林都是一条直线。”
站在元宝顶上万亩人工林里,眼前绿树成行,耳畔松涛阵阵。100多万棵树像整齐列队的士兵,接受着老支书的检阅。
一面执政为民的旗帜
多年来,老支书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两委”开晨会。时间:夏天5点,冬天6点。
村部办公室的灯光就像启明星,迎来元宝村一个又一个新的黎明。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四层楼房,村委会地点一变再变,但开晨会的制度始终未变,30多年如一日,不分节假日。
走在村里平坦整洁的路上,电影《暴风骤雨》中赶大车的老孙头被地主家马车溅了一身泥的场景,不由地闪现在记者眼前。
“要说咱村从前的路,那真叫埋汰!赶上场大雨,穿上靴子都能被灌满。”
要修路,钱又成了问题。
虽说由集体和村民共同集资的决定已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但真到要掏钱的时候,村民们还真有些犹豫。
还是老办法,村干部带头把钱垫上,先把路修起来。
看着溜光的水泥道从自家门前经过,没交钱的村民自感不好意思,纷纷跑到村委会补交集资款。
张宝金说:“你拿什么心对群众,就能换回群众拿什么心待你。只要你做的是好事,即使群众当时不理解,慢慢也会理解。”
在村民看来,张宝金身上集中体现着《暴风骤雨》中村干部赵玉林、郭全海的影子:分地主浮财时,明明是“一等一级”的赵玉林却主动把自己降为“三等三级”;郭全海更是“自己的事,他马马虎虎,全屯的事,他就想着是他个人的事一样”。
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双人床就占了近一半。张宝金和老伴杜兴荣如今就挤在这间老村部的传达室里。“当年办厂那会儿,老支书腾出了自家院子,把园子里栽培多年的红树莓、果树都刨了,还把自己小舅子的房子也扒了,一般人谁能做得到啊!”村民陈广仁说话语气中带着由衷的敬佩。
张宝金懂得,农民要致富,一要增收,二要减负。于是他在2003年之前多次提出,能不能每年拿出几十万元替农民代缴提留款和农业税?
交“皇粮国税”实行了几千年,咱这样干会不会有风险?有的村干部提醒道。
张宝金经过反复掂量,决定悄悄地干。
2006年,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
不是张宝金能掐会算、有先见之明,而是他心中只有百姓,敢于实事求是。
张宝金的汽车后备箱里,总是放着铁锹、镰刀等农具,碰上农活随时停车下地就干。天长日久,农具把汽车内饰都磨坏了,司机心疼汽车偷偷把农具藏起来。
老支书急了:“小汽车不是用来享受的,和铁锹一样就是个干活的工具。咱农民啥时候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
村支委王广海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大高个,红脸膛,走路一溜烟,干活一阵风,人送绰号:“王大干”,是全村公认的劳动能手。可他说起张宝金来却自愧不如:“每次春耕压坝(修堤),水里还带着冰碴儿,老支书一准儿带头下田,掂着锹是锹,镐是镐,那是真干啊。他为咱元宝村付出得太多、太多!”
村主任施永平以前在工厂开车。“那时每天只干8小时。现在跟着老支书干,从天没亮一直干到夜晚没个完”。
有人劝老支书:休息一天又能咋样?
张宝金回答很简单:休息一天就耽误一天发展。
年逾古稀的张宝金身材瘦小,从小就体弱多病。如今,高血压、心脏病等又缠上了他,装满多种药片的小瓶子只好随身带。可他偏不服软:“干啥都要有个心劲儿。咱从小下雪时就不愿意跟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要走到前面。”
在老支书看来,党员干部就应当像《暴风骤雨》中的郭全海那样,像松木片做成的“明子”把整个屯子都点起来,照亮全村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
志不移,情不改,心不变。——这就是张宝金的无悔选择和人生书写。
一面凝聚人心的旗帜
“张宝金”,“张宝金”,“张宝金”……
随着唱票人的宣读,村部院子黑板上,张宝金名字下的“正”字越来越多:50,100,150,200……
当工作人员宣布选举结果时,热烈的掌声随之响起。
这掌声,是群众的口碑,是真心的拥戴,也是殷切的期盼。
早在2002年村委会换届时,张宝金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提出不再兼任村主任,可村民们就是不答应。
大伙的心态矛盾复杂。他们既盼着老支书一直干下去,但也心疼怕把老爷子累坏了,毕竟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看着老支书这么累,俺们可心疼着呢。但元宝村没有老支书可不行啊!”
村出纳于俊玲的话,说出了元宝人的共同心声。
为劝说老支书继续干,除了出国的,在外办企业、打工的村民都赶回来。唱票时,院子里挤满了人,谁都不走,要亲眼见证张宝金当选才放心。
老支书对父老乡亲充满了感情,他也同样感受到大伙对他的厚爱。
1995年,张宝金因公外出发生车祸,断了6根肋骨,脸上缝了几十针。苏醒后的他躺在病床上,心里却惦记着村筷子厂的生产,脸上的线没拆就急着出院。
车到村口,鞭炮响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乡亲们围上来了,老支书的眼泪也掉下来了。
在元宝人心目中,老支书是一个有本事的能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人。他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家家户户,也把党的温暖传递到父老乡亲的心坎。
民意如山——党的根基,来自于人民群众。
民心似水——党的存亡,取决于人心向背。
作为土改第一村,元宝村在2005年建起“暴风骤雨”纪念馆。那翻天覆地的历史场景,被定格成一座座雕像、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照片,化作无言的诉说,记载着光荣,启迪着今天,激励着后人。
就像《暴风骤雨》中的郭全海“碎身八块地要跟着共产党走”一样,如今,在张宝金带领下,元宝村的党员干部就像颗粒饱满、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一样,“一籽下地”换来“万籽归仓”。
百川入海,天下归心。
加入中国共产党,已成为越来越多元宝人的郑重选择。今年35岁的施国艳,是《暴风骤雨》中“赵光腚”原型的重孙媳妇。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决心加入党组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广大人民服务……”
美好的梦想,在黄泥河日夜流淌。
无限的希望,在黑土地不断生长。
每逢过年,元宝人总要以自编自演的节目,抒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这是一段“三句半”台词:
“管理民主真正妙,村民代表有一套,广大群众都说好:党——领——导。”
台下掌声响起,暴风骤雨般经久不息……
(据新华社哈尔滨6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