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河西走廊移民逐步“叫停”彰显科学扶贫新理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6:00 来源: 中国网

  千里河西走廊曾是甘肃数十万贫困农民的梦想之地,移出干旱、高寒、阴湿的故乡,到种地不愁水的平坦走廊建设新家。

  “这是政府的号召,也是家人的意愿。”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新民村的李鸿武说。1990年,他一家五口从定西移民,看中的是走廊里土地多又平坦,灌溉、烧柴、吃水不用愁,而且水是甜的。

  “三西”移民扶贫工程,就这样将相隔上千公里的定西与河西连接在一起。甘肃省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2年至2010年底,甘肃省累计移民94.78万人,其中经政府组织的河西走廊移民超过15万人,而以投亲靠友等形式进行的自发移民也有数万人。

  李鸿武22年的移民生活没少折腾。他开商店,贩粮食,收废品,挣的钱除了让日子过得更宽松外,最大的成就是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现在他已不甘心只在土地里种粮食,开始带领村民们在戈壁滩上建设温室大棚,种植收入更高的蔬菜。但是,他发现,井越打越深,水越出越少。

  李鸿武并不清楚,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究竟有多少像他这样的移民。他更不清楚,大约20万移民在30年间不断涌入,逐渐让河西走廊不堪重负。

  为了安置移民,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中累计新开垦了40多万亩耕地。在走廊最大的移民市酒泉,外来移民已占到全市农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灌溉用水缺口高达4.85亿立方米。瓜州县扶贫办主任赵生强说,由于给移民大面积垦荒及建设配套设施,当地林草植被减少了近50万亩,局部地区已形成了流沙地。

  大规模移民为河西走廊增加的生态压力,迫使政府逐步调整移民政策。第一个做出大幅度调整的是河西走廊最大的贫困移民项目--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

  这个1996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原本规划新开发灌地面积81.9万亩,移民20万人。2000年,甘肃省经过重新评估,将新垦荒地总面积调减为40.82万亩,实际开垦土地29.9万亩;移民规模调减为7.5万人,实际安置移民6.5万人。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局长李峰说:“大幅减少土地开发和移民规模,是一种主动调整。”

  2008年,甘肃省在完成洮河九甸峡库区9200余人的移民后,宣布全面停止向河西走廊移民。“停止移民是统筹当地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甘肃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说,“在这些移民点中,河西走廊移民区生态最为脆弱。”

  河西走廊生态的脆弱,让李鸿武感受最深的是沙尘暴。每个移民都能生动地描述出起初对风沙的恐惧和不适应的故事。而现在,他们已慢慢感受到用水日益紧张的变化。

  这让李鸿武不得不打消将家人都迁移过来的想法。李鸿武兄弟三人,他的三弟后来移民到了内蒙古。在定西市安定区葛家岔乡黑营村的老家,还有二弟一家人和他的父母。能让李鸿武安心的是,二弟家的日子现在过得越来越好,两兄弟移民后,家里的土地增多,这些年种土豆收入也不错。

  甘肃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曲玮认为,30年来,从整村推进到连片开发,从大规模移民到最终停止移民,中国政府在不断探索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河西走廊移民故事的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扶贫理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