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间感受“北京速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1 06:19 来源: 经济日报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末席”;今年一季度,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这也与“十一五”时期GDP年均11.4%的增长速度相去甚远。这正是北京主动取舍的结果。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磊表示,北京市已经摆脱了对GDP的盲目崇拜,提出了新的“速度观”: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关键在于使增长速度符合本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要更重发展质量。由此可见,北京的发展前景已经变得更加广阔。
按照新的“速度观”,过去的5年中,北京坚决做好“减法”。抓住筹办奥运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北京市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确定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首钢曾是北京市工业最重要的引擎,但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矛盾,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房地产市场一度占全市投资的50%以上,北京也主动将“热度”降下来;在把不可持续的GDP高速增长降下来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则迈上了新台阶,三次产业比已由2006年的1.1∶27∶71.9调整为2011年的0.9∶23.4∶75.7,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首钢涉钢产业的搬迁调整,意味着每年1000万吨的钢铁产量被转移出了北京,给石景山区带来了很多挑战,如经济总量下降、政府税收锐减、主导产业空心化、就业压力加剧等。但这其实也是一个机遇,我们由此确立了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的定位,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商务金融、高新技术、休闲娱乐、旅游会展等5大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石景山区委书记荣华说。
荣华介绍,2007年开展招商引资以来,石景山区累计引进企业6786家,对区财政贡献超过21亿元,不仅弥补了首钢压产停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经济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三产比重由2007年的32.7%提升到2011年的60%,区域经济加速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型。
而在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中,作为首都保留的惟一钢铁精品项目,首钢冷轧厂落户顺义也是高明的一步:在实现高品质板材本地化的同时,服务北京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布局的一个缩影。
5年来,顺义冷轧和北京现代这两家高端制造业大企业形成集群联动,一条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
按照新的“速度观”,北京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上,并在这一领域坚定不移做“加法”,只要是符合率先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求的指标,增长越快越好。而这又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内涵契合得十分紧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指出,“北京精神”的本质和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特征,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后的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京经济在创新上走得更远。
“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在国内一直遥遥领先,2010年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6个百分点,2011年,这一数字初步统计为5.83%。”北京市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处处长宋晓梅表示。
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宋晓梅介绍,2010年北京市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为社会经济目标的研究与试验项目经费达到36.4亿元,所占比重为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33亿元,比2001年增长3.3倍,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专业设备制造等高技术行业。
当然,说到创新就不得不提中关村。
从2007年的9035.7亿元到2011年的19600亿元,中关村企业的总收入翻了一番多;增加值则从2007年的1569.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2.6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5.9%增至19.1%。依靠的是什么?答案很肯定:科技创新。
运用科技奥运经验,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中关村由此搭建起创新平台,落实“1+6”先行先试政策,实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2007年至2011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从6967件增至21866件,增加了2倍;专利授权量从3046件增至12587件,增加了3倍;企业技术收入从1473.2亿元,增至2977.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谈创新,也不能忽略文化创意产业,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就在于创新。
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扶持了60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100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7.7亿元,年均增速约20%,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将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5%。
为此,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批首都文化新地标;建设市级6大产业功能区、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2至3个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打造设施完备、内容一流的演艺产业;建设品种丰富、实力雄厚、交易活跃的国家出版中心;形成技术先进、渠道畅通、交易量最大的国家影视中心……已成为北京正在做并将持续做的大事。
这些在经济发展上做出的“减法”和“加法”体现的正是北京的取舍;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取舍,北京才实现了经济运行“稳”、需求支撑“稳”、价格走势“稳”、社会就业“稳”、后势预期“稳”,从而为未来发展预留了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