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建议:应从十方面着手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11: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日讯 (记者赵淑兰)近日,针对我国2010年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跨上“上中等收入”新台阶后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瓦加斯基金会与中国社科智讯的专家学者联席研讨积极解决之道,结合拉丁美洲相关案例提出了应对之策。
中国社科智讯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等学者认为,拉丁美洲国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认真借鉴,未来十几年,我国应从十个方面积极着手,以妥善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避免“转型陷阱”,抓住转变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
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中国经济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诱因主要包括:投资和消费失衡,资源环境约束更为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很强,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制约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增长方式转型中逐渐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抓住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准确把
握发展趋势,以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防止“拉美陷阱”,实现“包容性增长”
“拉美陷阱”主要指分配不公,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城市的动荡和不守信用。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虽低于拉美的中等收入国家,但却高于很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踏进上中等收入门槛的关键时刻,我们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其意义非常深远。为此,尽快进行收入分配和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将是确保稳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非常举措。
——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
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迅速的城镇化、大规模的非农化和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社保制度将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社保的期望要求更高,社保制度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要始终保持社保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保障居民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应有作用。
——绕开“城市化陷阱”,保持城市化与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积极采有效措施,防止掉入由人口爆炸、“贫民窟”普便存在和社会治安恶化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城市化陷阱”,努力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三次飞跃。
——警惕“泡沫经济陷阱”,经济不能大起大落
“房地产泡沫”是最典型的泡沫经济的一种形态。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期间,由于房地产市场和政策波动幅度大导致房价的快速上升,普遍认为充斥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或称之为房地产泡沫应成为中国经济成长中应该十分警惕的一个陷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平抑楼市价格和防止泡沫经济的出现,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克服“老龄化陷阱”,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据有关方面的预测,我国未来10年老龄化趋势加剧。因此我们要继续完善社保制度,深化社保体系改革,以解决好“养老金”问题;要大力完善社会养老事业,积极解决空巢家庭等社会问题,以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要积极开展“积极老龄化”,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增加劳动供给,以解决劳动投入减少的问题,要提高生产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达到提高就业率和提高产出的双重目标。
——防止“金融陷阱”,金融改革应慎之又慎
在中国迈入中等收入阶段,一方面坚持金融改革,加大金融业的开放度,但同时应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从防范危机的实际效果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和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和进程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循序而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的金融环境。
——小心“美元陷阱”,确保国民经济安全。
目前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由于相当一部分是美元资产,外汇储备已成为关涉国民经济整体安全大问题。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制定应对政策,如减少顺差,将资源用于国内的消费与投资等,将经济工作重心转到振兴内需上来;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我国应扮演好与最大发达经济体利益攸关的角色。
——谨防“捧杀陷阱”,韬光养晦不当头
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世界排名仅为第95位。面对不同的国际环境和舆论环境,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要掉入西方设下的“捧杀陷阱”,不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以外的义务,不能以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为前提。
——超越“民粹主义陷阱”,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很多案例显示,在中等收入阶段,如果民族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政党斗争激烈、政府更迭频繁,经济社会政策就必然缺乏有效性和连续性,经济发展就必然受到影响,甚至止步,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因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使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所必须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中国经济网金融证券频道】(地址:http://finance.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