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6:19 来源: 经济日报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人们惊喜地发现,蓝天越来越多,水渐渐清了,山更绿了,大城市的空气也越来越干净。这些可喜的变化和近年来全国上下节能减排行动密不可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出发,创造性采用切实可行的各种措施,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将节能减排这两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措施整合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一般说来,节能有利于环境保护。”周宏春说。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此后,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许多省(区、市)建立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制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为把节能减排目标落到实处,我国采取了经济的、法律的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市场化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健全法规标准,加强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宣传等。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十一五”,国家安排中央资金2250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带动全社会投资约1.6万亿元,形成节能能力约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多万吨,燃煤电厂投运脱硫机组超过5.78亿千瓦。
在重点领域节能领域,我国组织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这些高耗能大型企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实施能效水平对标,公告能源利用状况等,显著降低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十一五”期间,这些企业节能1.65亿吨标准煤。
记者在江苏省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了解到,这家企业成立了节能减排研究所,先后实施能源管控、余热回收发电、污水处理、烧结机烟气脱硫等一系列项目,提前两年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公司总经理张文基说:“近5年来,公司投入10亿元用于节能改造,累计完成节能量37万余吨标准煤,实现了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的双赢。”
“十一五”期间,我国强化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把土地、环保、能耗、信贷等关口,调整高耗能产品出口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电机组7682.5万千瓦,超过了英国全年的发电装机能力。
节能减排离不开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近年来,国家发布两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介绍,我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3年来,安排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30多亿元,推广节能灯5.2亿只、高效节能空调5000多万台、节能汽车460多万台、高效电机500多万千瓦,直接拉动消费5000多亿元,实现年节能1250万吨标准煤,其中节电约310亿千瓦时、节油1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00万吨。
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不仅让消费者和用户节省高效节能产品购买费用700多亿元(财政补贴带来规模效益带动终端销售价格下降),产品寿命周期内节省电(油)费1300多亿元。
今年5月,中央财政安排363亿元,用于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四大类产品,预计拉动消费需求约4500亿元,年节能约1200万吨标准煤,其中节电约323亿千瓦时。
价格杠杆的运用也对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实行烟气脱硫机组上网电价政策,对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能产品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节能节水环保设备给予税收优惠,调整了不同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
为依法推进节能减排,我国还修订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同时,全国开展节能全民行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约束性目标。
“节能减排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机制。我国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组织机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周宏春说。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和提高发展质量,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周宏春认为,在充分肯定节能减排成绩的同时,不能沾沾自喜,应当认识到我国节能减排的难度在加大,成本会提高等不利因素和问题。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