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股评论:免费资金势难善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22:56 来源: 新浪财经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莱恩(Matthew Lynn)撰文指出,尽管危机已经结束数年,但是各国央行还是延续着零利率政策,向市场大量投放免费资金,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高风险的操作恐怕难有善终。

  以下即莱恩的评论文章全文:

  当英国央行于周四宣布他们的利率决定,相信这时候没有谁会傻到对什么东西翘首以待。

  大多数观察家之前就明确相信,他们的利率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就像大家相信希腊的债市还将经历更多的风浪一样。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主要央行这些日子可能采取的行动,其结果或者变数就像俄罗斯的总统大选一样,让人根本找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这也就意味着英国的利率已经连续三年毫无任何变化了。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事情在悄然变化,比如说,接近于零的利率所隐含的风险就变得愈来愈大了。

  当然,稳定性是大家都在强调的要点,经济尤其需要稳定性。在利率持续不变的情况之下,企业可以预先进行规划,投资者也可以预测他们将从各种不同资产当中获得的具体回报。如果央行坚信经济的需求确实是如此,那么他们在长时间内将利率保持在同一水平,并不能说就有什么错。

  可是,免费资金又该如何评估?美国、英国、日本,现在欧元区也加入了这样的行列。事实是,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操作,而且这操作看上去还没有结束的意思。

  2009年3月5日,英国央行将利率调降到了0.5%,而且同时还宣布了他们的量化宽松计划。

  当时他们的解释是,这是种暂时的,特殊性的措施,是为了因应当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于后信贷危机时段的经济,处境岌岌可危的经济而言,据说这种一次性的和大规模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可是现在,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利率依然在极低的水平上,而且还没有什么迹象显示,这种局面将迅速结束。事实上,英国央行还正在向他们的量化宽松计划增加500亿英镑的规模。如果说这个月是有什么大事件发生,那也不会是加息,而是更多的钞票被印刷出来。

  我们正在看到的是,暂时性措施正在走向永久性。1842年,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宣布在英国征收所得税时,也说这是“暂时性”措施。不消说,这临时性一直延伸到了今天。

  现在的零利率政策,也是这样的暂时性。

  我们已经习惯了,不仅仅是英国,而且美国也是如此——利率2008年12月就被调降到了接近于零的水平,到现在还是如此。可是,这样的局面有多奇特,我们却不能不去想。英国央行掌握利率政策的权柄已经三个世纪,之前还从来没有将其调到如此之低。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暂时性的,人们是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这需要时间。比如说,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原油价格暴涨,我恐怕也不会去买一部更小的车子来降低燃料成本。至少我是不会马上那么做的。这是因为,我会估计原油价格将迅速下跌,因此不值得做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我认定油价的上涨是永久性的,我就会采取行动。

  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就是,如果你能够改变价格,你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相应行为方式。当资金已经近乎是免费,至少有两件事情就会发生。

  首先,债务水平会增长。不错,大众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可是,政府却是在不断举债。比如说,英国已经是世界上债务负担最为可观的经济体之一了。危机之后又发生了什么?答案是债务进一步增加了。既然资金是廉价甚至免费的,这又何乐而不为?

  McKinsey & Co。的顾问们指出,英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等部门相加,其债务总额现在已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7%,而2008年危机开始之前,这一比例为487%。

  尽管美国的整体债务有所下滑,但是幅度有限,而且与此同时,欧洲哦的债务还在迅速增加。比如西班牙,债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从2008年的337%膨胀到了363%。还有日本,那里的债务膨胀速度甚至还超过了英国。事实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债务真正有明显减少的,只有澳大利亚和韩国。这两国,一个是将中国矿产品的大供应商,而另外一个是生机勃勃的出口国,因此都不能说有什么典型性。整体而言,债台高筑才是普遍现象。

  如果你创造了这样的经济背景,又怎么能够指望人们更少借债,更多储蓄?

  其次,储蓄者抛弃现金,转向任何可能的资产。

  政府债券的价格都在暴涨,哪怕这些政府的借贷和开支行为正变得愈来愈狂野。企业债券也变得愈来愈受到欢迎,因为毕竟它们还可以提供一些收益率,但是市场过热的风险自然也就无法避免。

  当投资者希望获得收益,而银行账户又几乎无法提供,股票价格的大涨也就是必然了,哪怕许多观察家都觉得是涨过了头。

  黄金价格稳步上扬。当初人们之所以不选择黄金而选择现金,是因为前者没有利息,而现在所谓利息已经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归根结底,央行能够印刷纸币,却不可能生产黄金。

  麻烦在于,上述所有选择都不可能提升资本的效率,相反倒是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泡沫。

  在2008年到2009年那样的环境中,由于极端的背景,暂时削减利率来刺激经济,无疑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可是,将近乎于零的利率长期保持下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会引发怎样的结果,日本的历史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1995年,日本就将利率降低到了1%以下,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过这一水平,然而他们的经济也没有因此增长,相反每一次刺激倒愈加加深了大家对该国经济垂死的印象。

  纵观整个世界经济史,资金总是要有一些成本的。现在,大家却完全将这一点抛在了脑后。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和高风险的操作,实在让人很难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子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