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去全球化趋势蔚然成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1 15:01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5月1日下午消息 保护主义正在崛起。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活动的去全球化趋势已蔚然成风。
全球政策制定者庆幸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没有重复1930年代的政策错误。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为首的政策制定者在大衰退期间牢记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教导,他们放松了货币与财政政策,来避免出现最恶劣的结果。我们虽然仍受预算赤字问题困扰,尤其是在欧洲,但不管怎么说,2008年世界末日并没有来到。
紧缩政策并不是1930年代犯下的唯一错误,以史慕特郝雷关税法案(这是美国在1930年为挽救股市崩盘,遏制经济大萧条所通过的一个贸易法案。)为代表的保护主义也是一个重大失误。历史学家仍在讨论史慕特郝雷法案本身的核心性,但随后爆发的关税大战无疑给贸易与经济增长带来伤害,令形势雪上加霜。
今天的政治家还宣称同样避免了保护主义的错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虽然认为近期不会爆发关税大战,但有许多危险的信号表明贸易方面的麻烦事还在前面等着呢。多哈全球自由贸易谈判已经被取消,世界贸易组织正在日内瓦的湖边凋萎,前途一片渺茫。虽然多哈会谈在当前形势下确实谈不出什么重要成果,但缺少对话增添了全球贸易的风险。如果人们在谈判,那么他们通常不会做出过于极端的行为。
在金融领域,民族主义在监管与汇率政策上死灰复燃。华盛顿共识受到挑战,华盛顿共识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向各国政府推荐甚至强迫推行的一整套经济政策,包括汇率、价格、外贸、利率等一系列价格的全面自由化,解除工资、金融、外资、产业等一系列的政府管制,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等。
部分国家,比如巴西、韩国与土耳其等开始对资本进行控制。甚至连华盛顿共识的化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承认,“资本控制是一种合法的工具,可以在一些情况下用来管理资本流动。”美国的政治家认为中国是典型的货币操纵者,但瑞士为瑞士法郎的升值设定了上限。
金融市场的去全球化身影也出现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开始快速撤消它们的国际业务。花旗银行与汇丰银行是全球化最彻底的两家银行,你在出国旅行时总会有汇丰是当地银行的错觉。这两家银行均终止了在多个国家的业务。
许多欧洲银行也大幅削减了海外业务的规模,这给贸易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欧洲银行一直是亚洲金融业务的重要参与者。现在他们正在快速撤离这个市场,而亚洲银行正在寻求填补他们离去所产生的真空。这一趋势还是继续中。因被要求提高资本金,欧洲银行与保险公司可能将被迫卖出更多的海外资产。
如果他们的长期战略是将精力集中在主营业务,这也有情可缘。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示,这是监管造成的,是监管过程中保护主义带来的后果。
银行不光受到本国监管部门的监管,也同样受到东道国的监管。本国的监管部门以及央行越来越担心本国银行海外运营的风险敞口。英国央行行长金恩明确指出,“银行的运营是全球性的,但在死后则隶属于某个国家。”换句话说,如果出问题了,本国的监管部门需要收拾残局。
东道国的监管部门对海外银行也越来越感到提心吊胆,因为这些海外银行在当地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本地的董事。因此他们坚持要求海外银行设分行。从银行角度来说,这意味着资本将停滞在分行,无法在整个网络自由流动。因此许多海外银行最后选择退出。
这个故事的一个特殊版本正在欧盟上演。在单一货币市场中,如果一家银行在一个欧洲国家获得运营牌照,那它就可以在任何欧洲国家吸储,而不必取得当地政府的许可。但如果这家冰岛的银行破产,那么英国或者荷兰的政府则必须为本国储户的损失埋单。目前各国监管部门不提倡这种跨境业务,这但造成“去欧元区化”的趋势。我们只能期望这一现象不会愈演愈烈。
监管部门也认识到了金融业加速去全球化的风险,他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处理大型全球性银行破产的方法。如果银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损失可以更为均匀地分配,那么监管部门便更容易允许他们继续在全球运营。各国监管部门正在努力设计一个跨境业务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件繁重的工作。美联储理事Daniel Tarullo指出,“目前还看不到一个清晰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
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受到了现实的威胁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换岗”,汇丰与花旗可能正在被中国的工商银行、巴西的伊大屋联合银行或者俄罗斯的联邦储蓄银行所取代。
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创意、知识、科学.。.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界的。但商品如果条件适当的话,则应该在本国生产,最为重要的是,让财政隶属于国家。” (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