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对手》: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因为挑三拣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10:58 来源: 新浪财经

  2012年6月7日开始,这些打着吊瓶和赤膊的学生,就要迎来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高考。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九百多万不惜瓶悬梁针刺股的学生相互比拼,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所好大学,对他们来讲,这“一考”意味着定终身。

  也是在这个6月,680万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却不得不从梦想中回归现实,因为就业难对他们来讲意味着“毕业即失业”。

  当年通过高考厮杀,脱颖而出的莘莘学子们,为何在读完大学准备就业时,成为了社会的老大难问题?很多人认为现在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没有工作清闲薪水高的理想工作。“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正是很多大学生把这当做寻找工作的目标,自然好工作趋之若鹜,差一点的就望而却步。就业难其实是选择工作时心理作祟的一种假象。那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挑三拣四吗?

  在6月1日21:55央视财经频道的《对手》栏目中即将播出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因为挑三拣四》中,红方阵营由财经评论员王福重、中国政法大学大四毕业生汪少飞、清华大学人文学者孙虹钢组成。蓝方阵营由媒体评论员王志安、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陶然、媒体评论员朱煦组成。他们就

  “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挑三拣四吗?”、“只有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进行激辩。过程中多家财经媒体记者以及现场观众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质疑。预知现场嘉宾有何精彩表现,敬请关注。

  嘉宾观点:

  王福重: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讲,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找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上大学我们一般叫人力资本投资,现在大学学费还是比较高的,我花了这么多钱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总得挑挑拣拣的吧,否则这钱白花了还有一个我也有资格挑,为什么?现在有大学毕业生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比例当中比较低,比如央企,比如中石化本科毕业生才23.8%,其实和富士康差不多,所以我们既然是稀缺的资源,当然也有资格、有条件来挑一挑,很正常的。不要以为大学生挑三拣四就觉得他们没找到工作是因为他们太挑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就是再差的人他也有他的比较优势。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姑娘老大不小了嫁不出去,难道她随便可以找一个人嫁了,她不也得挑三拣四,所以说任何水平的大学毕业生都有挑三拣四,而且挑三拣四是一个技术的原因,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挑三拣四的结果,你不得挑三拣四工作从哪里来呢,所以说你肯定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的。

  王志安:为什么说世界上工作永远比人多,是因为人对商品服务的需求总是不够的。比如说我每次到《对手》录节目,演播室都很热,我非常希望旁边我一边发言,旁边有人拿扇子给我扇风,每次录《对手》时间比较长,一站两个小时,我还特别希望便有人给我捏捏腰,推推颈椎,如果是妙龄少女就更好了,如果长得再漂亮一点就是尽善尽美了,这是我的需求。为什么这个需求没有实现,几个原因,第一是管制,王凯不让,你知道吗,我发言的人旁边人给我推拿按摩,别人影响镜头、走位。第二点,往往价格谈不拢,如果开价一百万,我估计你们都不当观众了,都会蜂拥上来给我上来捏胳膊腿,我出十块钱就没有人上来,这是价格谈不拢,这是曾经我看到这个人需求核不合算,他觉得十块钱上来捏不合算,这个时候是自愿不干,不是强迫他不干,所以失业都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反过头来说工作,现在工作比比皆是,现在在北京做一个小时工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如果到工地可以拿到五六千,如果恰好有一点技术,可以装修,是瓦工、砾工,现在一个月可以拿一万,恰好懂点坐月子的技术,现在保姆中间稀缺产品,月嫂最高一个月拿到一万八,这些人工作说明什么,说明供不应求,为什么大学生不干,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都是自找的,工作有的是就看你愿不愿意干。

  汪少飞: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都在挑,有几方面原因:一个就是挑工作基本上就是家庭情况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他们面临的是助学贷款和现实的压力必须找份好工作。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同学很重要,第一份工作对职业生涯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共识。第三点,其实挑工作也代表大学生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第四点,大学生之所以挑,企业其实对他们还是有利的,因为那么多企业帮优秀的企业去选人,招工成本相当低。最后一点,大学生之所以挑,企业在用人制度、薪资待遇,各方面发展环境、发展平台方面可能不符合他的要求。我的陈述完毕。

  孙陶然:我认为大学生找工作不应该挑三拣四,因为这是错误的对职业的看法。首先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你在入职之前谈的再好没有用,你选择特别好的单位,你谈了特别好的职位但是干的不好一样会开掉,被解聘,所以重要的是你怎么干而不是你怎么谈,这是一个。第二个,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刚毕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机会和舞台,你应该去一个有舞台能够让你展示自己能力的地方,因为大学刚毕业你一无所长,你有的只是比别人更加肯干和你想干事这样一种热情,所以如果有舞台,你就可以把这些热情展示出来。第三个,我认为如果一定要挑三拣四的话,我建议你去挑一个相对差一点的一个选择。因为人都是有比较优势的,你在一个满是博士,满是高手的一个舞台上,你可能显现不出你的能力,相反你鹤立鸡群之后更容易展示你这样的才能。

  孙虹钢:简单说两点,第一,大学毕业得到一份好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得不到是一个技术问题,为什么呢?简单说一点,咱们国家现在有四千多万家用人单位,包括企业,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大少,七百万,每年光是人社部数字,新增就业岗位两千多万,我们有三大招聘网站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一千万,其中两家我都干过,所以我很熟悉,这几个数字往一块一对,七百多万人对几千万用人单位,你还找不到好工作呢,这是技术问题,一会儿有时间另说,我想说另外的主要观点,上大学是找工作的主渠道,甚至对多数人来说是唯一渠道,为什么?人的成长就是一个词,知情合一,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了解,然后怎么做,最后有一个结果,从知情合一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是“坑爹”,这是少数人的行为。第二叫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像现在一个一个困难去打,搞定北青报,呼机、手机一个都不能少,搞蓝标等等都是这样来做的,都是少数人的行为。所以不可复制,没法学,绝大多数是第三种,学而知之,利而行之,通过一步步学习,成长,提升知识储备,提升人脉,然后去做事情,做一步上一个台阶,有一个回报,所谓的利,上一个台阶有一个回报,一步步成长,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变成这样的结构,菱形结构,真正少数,像孙总这样,王凯这样,不搭理他们,心也不向往之,向往不了,下边这部分也是少数,吃低保越来越少,多数人在中间,就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始终都是这样的。很多人对于“学而优则仕”是有一个误解,认为仕就是当官,胡扯,连汉字都不懂,仕就是有一个,我们愿意在社会当中多承担一点责任,孔夫子早就把这个讲的很清楚,仕就是比别人多担点事,不受社会学术,多交点税,多充满就业机会,能胜任更重要的事情,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同时被更多人信任,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渠道。就说这些,谢谢。

  朱煦:我觉得恰恰说反,根本不是个人技术的问题,是整个现实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了。刚才红方在讲少数人和大多数人,我们讲讲大多数人,志安、孙总和我,他们两个1991年毕业,我1982年毕业,我们那时候毕业别说找好工作,你不工作都不行,你不敢不去报到,他不去报到也可以有工作,我们那个时候一定要去报到,不报到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一个什么关系,只要踏进大学门,工作有了,户口有了,干部身份有了,所有一切都有了,那是那个年代。我们再来看今天,今天大学生一毕业,社会上岗位是严重稀缺的,是怎么样稀缺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社会的承认对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是有选择的,不是扒拉一样,说送快递的,或者说是随便一个当保姆的,做月嫂的,根本对不上,是得干部身份,相当于干部身份的,白领身份的,这样的岗位,才能对等大学生。可是现在的岗位多不多?现在这样的岗位非常少,首先是岗位少了,供应量是非常大的。第二,现在大学生贬值了,为什么说贬值?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现在心里津津乐道大学生的称谓,往前推一百年初小生就是大学生,现在就是相当于那时候的大学生,大学生本来就贬值,贬值哪儿还有优势,找好工作根本对不上。第三条,我们现在把上大学换作找好工作的主渠道,但是我更多理解单一渠道,没有这个渠道就没戏。这样一来,结果发现什么,文凭拿到了,学士有了,甚至博士都有,清华的还是,照样找不着工作,找不着好工作,甚至像少飞同学那样找到工作心里还憋屈,甚至走绝路。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我觉得更要调整的是什么,如果认定找好工作,就不要上大学,简单,有捷径,直接可以上技校,可以节省成本,所以上大学找好工作不是最好的渠道,这是指大多数人,不是精英,不是特别优秀的人,也不是挂尾巴,就是中间大多数人,还有什么特征?钱本来不多,上大学是恨不得借着贷上的,上大学恨不得把家里钱都当上了,毕了业什么结果,背了一身债,还背了沉重的包袱,我是大学生,就不能随便就业,你要不是大学生,在北京当个修理工、快递员很多很多都可以,孙总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刚毕业的小女孩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业绩很好,这时候公司看待她不是看待她是大学生,而是这个岗位的优秀职工,可以给更高的价钱,更好的成长性,这样的好工作是对大学生吗,不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